打字猴:1.700757177e+09
1700757177 伤寒为外感寒邪,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伤,须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之类)以运阳气,令发汗逼邪外出,故以汗法兼助热粥,促其汗出,使邪随汗解。而温为阳邪,如前所述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再度伤阴。如叶氏所说其治法与伤寒“大异也”。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说“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可见“汗之”绝非用发汗之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火郁发之”。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柳宝诒论述说:“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以辛凉轻散为主,热重者兼用甘寒清化”。温邪郁于肺卫,属“火郁发之”之例,亦即汗之令其疏散也”,当用辛凉清解之法。辛能宣郁,凉可清热,轻清举上,清解肺卫热邪,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因表清里和,自然邪透汗泄,不用汗法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此即“在卫汗之可也”的意义所在。
1700757178
1700757179 三、“汗之”的运用方法
1700757180
1700757181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说:“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又说:“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说明卫分证初起要用辛凉轻剂,以辛散开其郁,凉以清泄其热,轻清宣透,宣郁清热。但在临床运用时,又必须根据郁的轻重,热的多少及挟风挟湿的程度全面考虑,决定辛散与清凉药物的配伍、比重及加减,以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一般说来,郁重热轻,以辛散为主,佐以清凉,热重郁轻者,以清热为主,佐以辛散。如脉浮重于数,身热不甚,恶寒明显,虽咽痛而不甚红,口干而舌润,苔白腻而质淡,说明以郁为主,卫气郁闭,风多而热轻,当以辛散开其郁闭为主,清化之品为辅。若脉数重于浮,甚或滑数或近乎洪数,咽红肿痛,身热重而恶寒轻,口干心烦,渴思凉饮,舌质偏红而苔白,咳嗽气呛,此热重而火郁不宣,当以清热为主佐以辛散。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解表。更忌辛温发汗,误汗则伤阴助热,甚则昏厥。所以说开郁药物,用之宜恰如其分,郁开则已,不可过重,更不可连服多剂,反而成害。
1700757182
1700757183 温邪内郁在卫分时,亦常挟风、挟湿。治虽宜辛凉开郁泄热,但挟风者必加散风之品,使风热外透。温热火郁,亦可加用散风之味,以助辛散之品解除火郁。挟湿者,应加淡渗之味,使热随湿下渗,此多系湿在下焦。至于表湿,当取微汗之法。但不论挟风挟湿,或透之于外,或渗之于下,总之宜早,切不可待其与郁热搏结。特别是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在热中,热在湿内,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病多缠绵,经久不愈。至于薄荷、牛蒡子、芦根、滑石之类,举例而已,意思是说挟风者,辛散凉泄,不用发汗,如薄荷、牛蒡子之类就够了。虽挟湿,但必竟以热为主,芦根、滑石并用,清热利湿且保津液,不可过用淡渗,以防伤阴。在临床时,大体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1700757184
1700757185 1. 温热在卫 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或素体阴虚复感受温热邪气,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特征,但也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红肿痛等。宜辛凉清解,方如银翘散。方中在大量清凉药物中配以少量荆芥穗、淡豆豉辛温之品,取其辛散、宣阳以开其郁。若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证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齐颈而还,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或动数,以银翘散加减,宣肺退热,方为:
1700757186
1700757187 银花9克 连翘9克 薄荷1.5克(后下) 前胡6克 淡豆豉10克 牛蒡子3克 芦根20克 竹叶3克
1700757188
1700757189 加减法:身热头痛较重,舌苔薄白略腻,二便如常,咽不红痛者,加苏叶6克或用芥穗3克;咽红痛甚者,加盐青果6克、苦梗6克、生甘草6克。
1700757190
1700757191 热郁重、脉滑数,口干渴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1700757192
1700757193 口渴重,阵阵汗出,脉滑数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
1700757194
1700757195 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苏子10克。
1700757196
1700757197 体弱之人感受温热之邪,若时置春末夏初,除具有一般卫分证外,并兼见脉微濡软,舌苔薄白腻而根厚,头沉、食欲较差,可用轻扬宣化法,药如大豆卷、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等。不可过用寒凉,恐伤气分而助湿阻,不可不知。
1700757198
1700757199 2. 湿热在卫 本病多见于夏秋之交,阴雨连绵,天暑地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自内生,或心情抑郁,脾胃失调,阻遏不化,蕴久化热,加之湿热外袭,则内外相引,遂致发病。
1700757200
1700757201 临床上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恶寒身重肢倦,少汗或头额汗出,胸脘痞满,不饥不渴,大便溏等。舌苔白腻,甚则滑润,面色淡黄,脉象以濡缓软弱为主要特征。本病因湿热裹结,阻滞气机,过伤阳气。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伤阴助热。治疗必须宣化上焦,苦泄其热,通利下焦,以畅水道,即辛开苦降,方如三仁汤,藿香正气散之类。若同时见热郁中州,湿阻不化,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呕,舌苔白滑腻润,大便通而不畅,小溲赤黄,应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而燥湿邪,少佐淡渗分消走泄,方如:
1700757202
1700757203 白蒺藜10克 佩兰叶6克(后下) 白芷3克(后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厚朴6克 黄连面3克(冲) 炒薏米12克 白蔻仁2克 赤苓12克 滑石12克
1700757204
1700757205 3. 暑湿在卫 外感暑湿之邪,复为寒凉郁闭,证见身热头晕,恶寒无汗,恶心欲呕,胸脘满闷,舌白腻而水滑,脉濡滑且按之软弱,若因热而恣食冷饮,则胸痞太息,甚则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法,方如新加香薷饮加减。
1700757206
1700757207 陈香薷5克(后下) 藿香叶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厚朴6克 草豆蔻5克 半夏10克 黄连粉2克(冲) 鲜芦根20克 鲜荷叶半张 益元散10克(布包) 杏仁10克
1700757208
1700757209 4. 燥热在卫 多见初秋,天气偏热,或久晴无雨,秋阳曝晒,天气温燥,感之而病,证以发热为主,且微有恶寒,头痛少汗,干咳少痰或痰黏成块,咽干鼻燥,甚则鼻衄唇裂,口渴喜饮,舌质红而苔白且干,右脉洪数或弦细数,可用润燥疏化方法,方如清燥救肺汤加减。
1700757210
1700757211 北沙参10克 川贝母6克 桑叶10克 杏仁10克 淡豆豉10克 栀皮6克 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1700757212
1700757213 上述皆属宣郁疏卫清解方法,必须邪祛则营卫调、三焦畅,皆能皮肤微有小汗出,达到“在卫汗之可也”的目的。
1700757214
1700757215 另有在卫分阶段,而治疗失误,或体弱正气虚弱,或因挟湿、或为湿热、或属暑湿蕴热,由于饮冷、贪凉、或因热而恣食冷饮,或过服寒凉而成湿阻、凉遏、寒凝、冰伏者,此四类都是因湿阻而寒邪遏阻中阳,重轻等级不同,必见胸满闷而痞堵特甚,或气短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则四肢微冷或厥逆,皆属湿阻而正气受寒凉所遏制,阳气不通,卫失宣畅,舌必白滑润腻,面色多淡黄、苍白,脉象以沉涩、沉迟、沉细或弱为主,可用辛微温、或辛温、或辛香,以宣阳透邪为主。药如香薷、藿香、苏叶、生姜等。若素体阳虚,气分又衰,邪为寒凉遏阻,甚致寒凝、冰伏,卫分证未罢兼见胸闷、痞堵、面苍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润腻,急用辛温通阳,以开寒闭。宜用桂枝、干姜、苏叶、草蔻、生姜等。但用量宜当,俟闭开邪透即可。
1700757216
1700757217 四、“汗之”的禁忌
1700757218
1700757219 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属轻浅,用药宜辛凉轻清,切不可辛温发汗,否则伤阴助热,发为昏厥之变;亦不可早用甘寒、苦寒,防止引邪入内;若用升阳发散,则迫血致衄或外发斑疹;若用大下,则鮨伤脾胃,而成洞泄;若早用滋腻,则阻滞气机,邪不得透,病无愈期。
1700757220
1700757221 附:临床病例四则
1700757222
1700757223 1. 孙某 7岁 1976年3月(温毒)
1700757224
1700757225 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干,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1700757226
[ 上一页 ]  [ :1.7007571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