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7227
薄荷2克(后下) 杏仁10克 蝉衣6克
1700757228
1700757229
僵蚕10克 前胡6克 片姜黄6克
1700757230
1700757231
浙贝12克 茅芦根各24克 焦山楂12克 二剂
1700757232
1700757233
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剂而愈。
1700757234
1700757235
2. 邵某女57岁 1980年5月3日(阴虚感温)
1700757236
1700757237
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阴亏,津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1700757238
1700757239
肥玉竹10克 嫩白薇6克 炒栀皮6克 淡豆豉10克 苦桔梗6克 前胡6克 沙参10克 杏仁6克 茅芦根各10克 三剂
1700757240
1700757241
三剂之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剂而逐渐痊愈。
1700757242
1700757243
3. 王某女41岁 1965年8月10日(暑湿)
1700757244
1700757245
身热四五日,头晕且沉,微有憎寒,胸闷泛呕,呕吐恶心,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而数,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热挟湿互阻不化,拟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连热增重,饮食寒暖诸宜小心。
1700757246
1700757247
鲜佩兰10克(后下) 鲜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前胡3克 半夏10克 厚朴5克 竹茹10克 陈皮6克 马尾连10克 芦根30克 六一散10克(布包) 鲜荷叶一角 白蔻仁末1克(冲) 二剂
1700757248
1700757249
药后身热憎寒皆解,呕吐止而胸闷亦轻,胃纳渐开,小溲如常,暑湿难解而苔腻根厚,大便未行,再以前方增损之。
1700757250
1700757251
原方加鸡内金10克、焦麦芽10克又二剂而告痊愈。
1700757252
1700757253
4. 王某男 56岁 1979年10月(温燥初起)
1700757254
1700757255
外感温燥之邪,肺经受灼,口干且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鼻干且燥,呛咳少痰,小溲色黄,大便略干,舌尖边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而右侧略大,沉取弦细数。此温邪燥热,阴分受伤,用清润宣降方法,以肃肺止咳。辛辣油重厚味皆忌。
1700757256
1700757257
北沙参10克 炒栀皮6克 前胡6克 玉竹6克 茅芦根各15克 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三剂
1700757258
1700757259
连服三剂之后,寒热已退,咽干鼻燥皆减,干咳已轻,大便已畅,脉象数势已差,原方又服五剂而痊愈。
1700757260
1700757261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1700757262
1700757263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可谓温病学发展史上一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这是他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叶氏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可以辨别病位、区分病程、推断病理、概括证型,决定治则,说明传变。叶氏“卫气营血”理论的出现,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1700757264
1700757265
如叶氏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不仅指出了卫气营血的深浅层次,而且有卫属气、营属血的含义。因卫气同为功能,营血皆是物质,二者有本质区别。正如吴又可所说:“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说明温病卫气分证与营血分证,其治法也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叶氏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成为后世温病学家从事温病临床和理论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现就“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和同志们讨论。
1700757266
1700757267
一、什么是入营
1700757268
1700757269
“入营”,是指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深入阴分耗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所以叶天士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这里的“血液受劫”,是指热邪耗伤了“营阴”,即血中之“津液”,并非指肝血肾精。若热邪已耗伤了肝血肾精,或热迫血行,则称为血分证。血分证是营分证的进一步发展,是营分证的深重阶段。所以叶氏说:“营之后,方言血”。
1700757270
1700757271
营热是全身性的,但心主血,心包为心之外围,所以营分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和心包。
1700757272
1700757273
如上所述,营分证的基本特点是:热邪入营,劫伤营阴。但临床所见到邪已“入营”,其情况复杂多变,除具有上述基本特点外,常兼有痰热、湿阻、瘀血、食滞、腑气不通等,入营的原因亦除邪盛体虚外,尚多因误治,失治所致。
1700757274
1700757275
二、什么是“透热转气”
1700757276
[
上一页 ]
[ :1.7007572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