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7462
1700757463
3. 暑温湿热逆传心包(乙脑)
1700757464
1700757465
吴某,男,15岁,1953年9月6日初诊
1700757466
1700757467
发热4~5天,两天来加重,体温39.7℃、头晕恶心,呕吐颈强,神昏谵语,大便已两日未通,舌绛苔黄厚,小便短少,两脉沉滑濡数。此暑温湿热逆传心包,姑以芳香化湿,凉营开窍泄热方法:
1700757468
1700757469
佩兰12克(后下) 藿香9克(后下) 生石膏25克 连翘9克 竹叶茹各10克 菖蒲6克 郁金10克 黄连6克 银花15克 半夏12克 六一散12克(布包) 紫雪丹6克(分两次服) 服二剂。
1700757470
1700757471
即刻煎服一剂,随即送××医院检查,并做腰穿,诊断为乙型脑炎,当晚又服第二剂汤药。
1700757472
1700757473
二诊 1953年9月8日
1700757474
1700757475
今晨大便畅泄两次,且色深气臭甚多,身热已退,神志转清,体温正常,想吃东西,舌微黄质红,脉濡滑。停药,9日出院。
1700757476
1700757477
三诊 1953年9月10日
1700757478
1700757479
身热已退,体温正常,无恶心呕吐,舌苔已化,浮而略黄,脉濡滑且弱,再以养阴清热兼助消化方法。
1700757480
1700757481
北沙参24克 麦门冬10克 连翘10克 元参10克 焦三仙各10克 鸡内金10克 茅芦根各24克 服三剂,药后已愈。
1700757482
1700757483
按语:本案为暑温湿热逆传心包。因湿热阻滞,气机不畅,郁热日深,热蒸湿浊,遂成痰热,外阻气机,内闭心包,且大便两日未通腑气不畅,心包之热外达之路不通,欲使营热外透,急当宣畅气机,故以紫雪丹清心开窍,且通腑泻热,又以芳香之品化湿开郁宣畅气机;辛凉清气而透热外达。使内窍开而腑气通,湿化而气机畅,气得展布,心包之热便下泄外透而去,故神清热退知饥,再以养阴清热调理而安。
1700757484
1700757485
4. 湿温过服寒凉滋腻
1700757486
1700757487
王某,男,15岁,1938年4月
1700757488
1700757489
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不退,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少,大便略稀。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剂。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周大夫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剂,病愈危重。
1700757490
1700757491
1700757492
4月17日上午,邀余往诊。时体温39℃,高热不退,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胸中白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今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1700757493
1700757494
香豆豉12克 炒山栀3克 前胡3克 藿香叶10克(后下) 菖蒲10克 郁金6克 厚朴3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白蔻仁末1克 淡干姜末1克 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服二剂。
1700757495
1700757496
二诊 1938年4月20日
1700757497
1700757498
1700757499
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白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
1700757500
1700757501
香豆豉10克 炒山栀3克 杏仁10克 前胡3克 藿梗10克 厚朴10克 半夏10克 草蔻3克 服三剂。
1700757502
1700757503
三诊 1938年4月24日
1700757504
1700757505
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1700757506
1700757507
香豆豉10克 旋覆花10克 生白术5克 陈皮6克 白扁豆10克 生苡米10克 茯苓10克 焦麦芽10克 三剂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1700757508
1700757509
按语:湿温宜宣气化湿,最忌滋腻,滋腻之品腻滞气机,且助于湿,反使病胶着难解。湿为阴邪,非温不化。虽湿热为患,治宜分清湿之与热,孰多孰少,当用苦寒也要恰如其分。若误用苦寒,克伐阳气,不仅湿不能去,反致冰伏,气机闭塞,邪无出路,内逼入营,必成昏厥之变。其治法全在开冰伏之郁闭。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寒凉入胃,冰伏于中,中焦不通,气机不行。开之必以辛热燥烈之品,如干姜、草蔻。且以半夏、厚朴辛开苦降,燥湿行滞宣畅中焦,前胡、杏仁,宣降肺气,以开上焦,菖蒲、郁金,涤痰开窍,又加栀子豉汤,以豆豉宣郁热而展气机,山栀畅三焦而泄火。诸药配合使冰伏解而寒湿化,湿郁开且三焦畅,邪有去路,故入营之热则外透而解。
1700757510
1700757511
本证因过用寒凉遏伤阳气,湿热为寒凉冰伏于内,邪无退路,被逼入营,阴伤不甚,关键在于解冰伏开郁闭宣气机以透热。若营阴被伤热已透转,仍当兼顾营分。
[
上一页 ]
[ :1.7007574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