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7581e+09
1700757581 二诊 1941年9月5日
1700757582
1700757583 前进芳香疏解、辛微温以化湿之后,中脘满闷渐解,腹中隐痛未作,脉仍濡软,力量略增,再以芳香疏调,治在中焦。
1700757584
1700757585 苏藿梗各6克 半夏曲10克 陈皮6克 厚朴花6克 白蔻仁3克 鲜煨姜3克 焦麦芽10克 二剂而愈。
1700757586
1700757587 3. 寒凝
1700757588
1700757589 鲍某,男,21岁 1941年8月25日初诊
1700757590
1700757591 连日炎热,突然患感,身热头晕,心烦口渴,暴吃冰棍六七支,又过多吃生冷瓜果,移时即觉胸中堵满、憋闷,呼吸粗促,腹中胀,小便短少,少腹作痛。遂来应诊。面色青暗,舌白淡腻润滑多液,两脉沉涩不畅。
1700757592
1700757593 此暑热外受,暴进生冷,阳气郁遏,湿为寒凉凝涩,寒凝之证,宜先以辛香微温,宣郁缓痛,温解寒凝。俟寒化、凝开、湿去,再行清化方法。
1700757594
1700757595 陈香薷15克(后下) 藿苏梗各10克 白芷6克 煨姜6克 桂枝尖2克 草豆蔻3克 木香6克 白蔻仁2克 半夏10克 二剂
1700757596
1700757597 二诊 1947年8月27日
1700757598
1700757599 药后遍体小汗出,身热头晕皆减、胸满、憋气堵闷之症见轻,呼吸粗促已解,面色略暗小便甚畅。舌仍淡腻,两脉已渐转滑利。前方去陈香薷、桂皮尖、草豆蔻,又服二剂而安。
1700757600
1700757601 4. 冰伏
1700757602
1700757603 张某,女,40岁 1978年8月23日初诊
1700757604
1700757605 近日患感,觉头晕、身热、恶心、胸闷,全身酸软无力。昨日自服安宫牛黄丸二丸,次日即胸闷异常,呼吸气粗、下肢浮肿、全身无力,四肢逆冷,面色苍白且浮,顷诊两脉沉伏按之涩而不畅,舌白质淡苔滑润液多,小便不爽,精神萎靡。此暑湿蕴热,过服寒凉,邪被冰伏于中,急以辛温通阳,芳香祛湿,解冰伏散寒邪开郁通闭。
1700757606
1700757607 桂枝10克 干姜6克 香薷6克 半夏10克 厚朴6克 草蔻3克 炒川椒6克 生姜6克 一剂,煎服
1700757608
1700757609 二诊 1978年8月24日
1700757610
1700757611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已退,胸闷大减,呼吸正常,面目四肢浮肿皆退,两脉渐起,脉象濡滑,四肢转温,舌润质略红。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方法:
1700757612
1700757613 藿香10克 半夏10克 厚朴6克 草蔻3克 陈皮10克 苍术6克 生姜6克 茯苓10克 冬瓜皮20克
1700757614
1700757615 又服三剂而愈。
1700757616
1700757617 附: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
1700757618
1700757619 1. 芳香宣化法(上焦)
1700757620
1700757621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1700757622
1700757623 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1700757624
1700757625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
1700757626
1700757627 鲜佩兰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鲜藿香10克(后下) 嫩前胡3克 川郁金6克 白蒺藜10克 姜竹茹10克 制厚朴5克 川黄连3克(研冲) 通草3克
1700757628
1700757629 2. 芳香疏解法(上焦)
1700757630
[ 上一页 ]  [ :1.7007575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