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9251e+09
1700759251
1700759252 五、辨温病脉象
1700759253
1700759254 诊脉是中医四诊之一,对温病来说,切脉也是温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先父赵文魁的《文魁脉学》里讲的很清楚,脉分浮、中、按、沉四部,恰好配合温病的卫、气、营、血。三菽之力候浮脉,六菽之力候中脉,九菽之力候按脉,十二菽之力候沉脉。浮中以候功能方面的疾病而按沉则候实质方面疾病。中医诊断疾病靠脉、舌、色是客观的依据,离开了它,没有办法确诊一个证或一个病。通过诊脉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以及邪正消长等情况。今提出有关温病的常见脉象。
1700759255
1700759256 1. 浮脉 是指病邪在卫分,病邪肤浅的意思,用手按至寸口,以三菽之力即得。菽指绿豆也。
1700759257
1700759258 特点:轻取即得,按之不足。所以在脉经里讲,“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意思是说浮脉的形象是按之不足,而把手轻轻的举起时,力量明显增强,所以崔氏称它是“如水漂木”,也讲的是按之不足而举之反有余。
1700759259
1700759260 形成:浮脉表示正邪相争,气血充于体表所致,邪来很盛而正气又足的现象。
1700759261
1700759262 主病:温病主要是邪在卫分,是病从口鼻而入。受风邪、感寒邪或伤寒病都是皮肤受风或受寒而来主表证。但是检查疾病必须看兼脉,由于兼脉的不同,病机也因之而异。总之浮脉是病在表位。
1700759263
1700759264 分类:
1700759265
1700759266 浮数:指温邪侵袭卫分,温邪从口鼻吸受而来,正邪交争,气血充盛于卫分,由于肺卫蕴热,血行加速,故在浮位又加一个数脉,治疗时可用辛凉清解的方法,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1700759267
1700759268 浮滑数:浮是邪在表位,或是在卫分,滑脉主痰,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讲“滑则为痰,是阴中之阳脉”,是说痰、湿、水、饮一类皆属阴邪,且是有余有形的疾病,故又称阳。我们诊断痰饮类的疾病都从滑来定。滑数相见就说明是痰热一类有形的疾病了。浮滑数并见是称它为在卫分内有痰热,或温邪在卫分又兼有痰热。治疗时除治卫分之温热邪气外还要加上治痰的药物。
1700759269
1700759270 浮滑细数:在浮滑数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细脉,在诊断时就完全不同。细为血少阴伤,叶天士说“细为脏阴之亏,数乃营液之耗”,这两个脉加进来,说明这个温病目前是以阴伤为主,这个数脉虽然也是热,但是阴伤津少是主要的,单用清法是不可以的,必须首先考虑阴伤,在治疗阴不足的基础上,再行清热。也就是说这种阴伤的温病当以滋阴为主,兼以清热。若是错误的把细数看成是浮紧而用辛温解表,就大错而特错了。
1700759271
1700759272 浮滑细数间有促象:这是在前条基础上,一种是有痰热郁结,必须参考舌象。再一种就是误用泄下之品,中气受戕,痰热不减。又有可能是心气不足,应参舌证仔细考虑。
1700759273
1700759274 2. 洪脉 是指温邪在气分的脉象,一般说是气分热,主阳明实热之证。
1700759275
1700759276 特点:指脉搏的形态是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脉形如勾,表示来有力而去力弱,洪脉比较宽大而力量差,尤其是去衰要体会清楚。
1700759277
1700759278 形成:洪脉多在中取,正好是气分的脉象,是正邪剧争,气分热盛,热邪鼓动气血,气血涌于体表,内热外达之象。
1700759279
1700759280 主病:多见于肺胃气分热盛,所以有大热,大渴,汗出,脉象洪数。在伤寒认为是白虎汤证。在温病也是阳明气分热盛之象,原则以白虎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若阴分已伤当考虑阴津的不足,酌当加入甘寒育阴之品;若属中气渐衰可酌加益气;若大便秘结,舌黄根厚,腹中满胀可酌加通腑之药;若肺气不宣可加入宣肃肺气之品。总之洪脉是阳明气分之热脉,但要懂得,热的后面有气虚与不足,洪脉是来盛去衰(不是纯实证),千万小心。
1700759281
1700759282 分类:
1700759283
1700759284 洪实而数:是温热邪气侵入足阳明胃经,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正气充盛,正邪交争剧烈,热邪蒸腾于外,气血涌于体表,故见脉洪实而数,蕴热迫血加速跳动数实有力,正气尚足,故高热,汗出,口渴,当用大清气热的方法,方如白虎汤。若时间较长,正气削减,则脉象即出现虚软或濡软而力弱,症状必见气短乏力,就要考虑正虚。
1700759285
1700759286 洪大而数:是阳明热盛之极,洪是阳明热象,大是中气不足之象。是洪实的反面,是说明洪数的热象之外,又有中阳不足之象,移时就可以产生洪濡而虚了。此时不可以单纯想用白虎,可能当考虑补正,切需注意。
1700759287
1700759288 洪滑而芤:此脉是洪滑有力发展而来的,由于阳明气热未解,脉象仍见洪滑,由于邪热耗损津气,气津大伤,所以脉象逐渐转成芤象。芤脉也是濡软而中间空洞的样子,意思是说洪大而滑的脉,按上去是脉体虽大而有空虚之感。治疗当清泄气热,兼以补益中气,方如白虎加人参汤。
1700759289
1700759290 3. 濡脉 是代表湿邪的脉,也是属于气不足的脉,因为湿阻气机,气机行动不畅很像气虚。本脉是在按中始能体会清楚,故代表按部的脉象。
1700759291
1700759292
1700759293 特点:李时珍认为濡脉“即字”,也是软弱的形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濡脉是按之模糊不清,是指脉形边缘似宽,其力柔软,比一般脉形宽而边缘不太清楚。确实是轻取相得,按之似不明显。但是必须从轻取下按,从按再回到轻取,始能体会,濡脉之柔软,似边缘不清楚。不像洪脉、滑脉等边缘很清楚。李时珍说似“帛在水中”,也是“看之似宽大,而按之不清楚”的意思。
1700759294
1700759295 形成:本脉代表湿阻的脉象,湿邪重浊黏腻,阻滞气机,湿邪困阻,气血循行受阻,诊之似濡软缓迟,翩翩然行动不利,湿恋难解之貌。再有气虚之人,中气不足患者,脉象也能出现濡脉,此是中气虚弱,脉道充盈不够,脉搏鼓动无力所致。
1700759296
1700759297 主病:多见于湿邪阻遏气机之病人,尤其是湿温病。湿重的病人,主要见濡脉,再有久病或老人中气不足的患者也可见到。
1700759298
1700759299 分类:
1700759300
[ 上一页 ]  [ :1.7007592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