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9201
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多退色,疹出有一定顺序,疹退脱皮。
1700759202
1700759203
斑的形成,由外感温热,阳明受病,内迫于血,灼伤血脉,迫血妄行,发于肌肉所致。
1700759204
1700759205
疹乃外感风热,太阴受病,内迫于营,血络瘀阻,外发皮肤所致。
1700759206
1700759207
温病过程中见到斑疹标志着病邪已深入营血。斑疹的出现说明邪有外达之机,宜见但不宜多见。临床时通过观察斑疹的色泽、形态、分布等情况,以了解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轻重。
1700759208
1700759209
斑疹的色泽:红活荣润表示邪气不盛,正气不衰,为顺证;色红不深为热毒轻浅;深红紫赤为热毒炽盛;色黑则热毒极甚;光亮为气血未衰;晦暗是气血衰败,预后不良。《千金方》谓斑疹黑色者,九死一生。
1700759210
1700759211
斑疹的形态:观察斑疹以形态松浮与紧束判断疾病的预后。凡松浮洒于皮面,此为热毒外达,是顺证吉象。凡斑疹紧束色深有根,此热毒痼结,为逆证凶象。
1700759212
1700759213
斑疹的分布:斑疹分布的稀疏与稠密可以反映邪毒的轻重。稀疏朗润表示热毒轻浅为顺证;稠密色深融合成片表示热毒深重为逆证。
1700759214
1700759215
疹出程序:先以头面、耳后、项、胸腹背、四肢,最后手足心为顺。若乍出乍没,不能顺序而出均为逆证。
1700759216
1700759217
斑疹的脉证:温病发斑疹,是机体病理变化的反映,随着斑疹透发,脉舌证上均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辨别斑疹时一定要参考脉舌证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病情。斑疹透发之前,出现壮热、烦躁、舌绛、苔黄、胸中闷满异常者为发斑之征;高热,烦躁、无汗、目赤流泪、舌绛,苔白、胸闷、咳嗽等均为发疹之兆。斑疹透发之后,顺证为脉静身凉,神清热退,身有微汗,外解里畅,阴阳调和。逆证:高热不退者为逆,此属邪气太盛,里热不清,阴津亏损,水火不济;神昏肢厥者为逆,此属正不胜邪,邪热内陷心包;脉不静而躁急者为逆,此属里热尤盛,邪迫营血;出而不透,大便干结者为逆,此属阳明热毒壅滞;疹出腹泄不止者为逆,此属热毒太盛,下迫大肠;疹没体温骤降者为逆,属于正气衰败。现概括如下:
1700759218
1700759219
红活荣润者为顺,紫黑晦暗者为逆。 松浮无根者为顺,紧密有根者为逆。 稀疏朗润者为顺,稠密成片者为逆。 脉静身凉者为顺,高热脉急者为逆。 神清热退者为顺,神昏肢厥者为逆。 疹出便调者为顺,腹泻过度者为逆。 疹出透畅者为顺,乍出乍没者为逆。
1700759220
1700759221
斑疹的治疗原则:斑宜清化,疹宜透发。陆子贤说:“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疹宜透发,勿宜补气”。治斑——清气凉血化斑,方如化斑汤之类;治疹——凉营透疹,方如银翘散之类。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治疗斑疹应酌情加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品。热郁不宣者可用升降散疏化之。
1700759222
1700759223
治疗斑疹的禁忌:①忌用辛温药:斑疹的出现是温热邪气内窜营血,治疗当以寒凉之品,切忌辛温发汗法,因温热蕴毒而发斑疹,若再用辛温则助热伤阴,必导致昏迷、吐衄。②忌用壅补药:斑疹外透说明邪有外达之机,治疗应因势利导,宣通气机,达邪外出。若甘温滋补之品,既能阻塞气机,又能助热增火,使气血壅滞,热毒内陷而邪永无出路,必致邪陷心包。③忌升提药物:温毒蕴热发于营分,阴津大伤,势将内陷心包,发为昏迷。若再用升提是火上加油,使气血上并,阴液下竭,造成神明逆乱咳呛吐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忌葛根、升麻、柴胡、羌活、三春柳等升提药物。④忌大泄:温热蕴郁不解发为斑疹,此属温毒蕴热,如数日不大便,若腹中无满燥实坚等承气证,且斑疹出而不畅,可用轻微通下,以疏调气血,透出邪热为主,切忌用苦寒大下,因斑疹外透,需正气鼓舞,若纯用攻泄之味,可伤阳气,阳伤正衰则邪气易内陷入里。⑤忌过用苦寒之品:斑疹乃温毒蕴热迫于营血,温热病刻刻顾其津液最为重要,当滋水制火补阴津之不足,若纯用苦寒,苦有燥性,寒则壅涩气机,用之无益,反为害也。
1700759224
1700759225
1700759226
(二)辨白
1700759227
1700759228
1700759229
白是湿热病的特殊体征。在湿温、暑温、伏暑病中都可见到。
1700759230
1700759231
1. 形态 形如粟米,高出皮肤,状如水晶,内有淡黄色浆液。一般出现在湿热病一周以后,多见胸膺及上腹部,四肢少见,一般说数量不多,数十至数百个,偶有大片出现者,多见于年轻体壮,湿热邪盛者,溃后有浆液不多,退后皮肤脱屑,不留斑痕及色素沉着等。
1700759232
1700759233
1700759234
1700759235
应注意与水痘鉴别,水痘多见于小儿,水痘大于白几倍。水痘多是三代并存(大、中、小三类),白是一片形态一致细晶莹小泡,成批出现,一批消退,一批再现。
1700759236
1700759237
2. 成因 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湿遏热伏,郁蒸肌肤,连成一片。
1700759238
1700759239
3. 治法 本为湿热蕴郁发于肌表,正邪皆盛之象,治之以清化湿热,疏解卫气,以减湿热郁积,常用透热化湿,宣畅气机,可用薏苡竹叶散,或三仁汤等皆可。饮食禁忌特为重要。
1700759240
1700759241
1700759242
1700759243
4. 诊断意义 湿热病或湿温病中出现白,标明是湿热邪气留恋卫气之间,说明湿热邪气有外出之机,在湿热病或暑湿病及湿温病中,根据白的形态,可辨别湿热病的邪正消长情况。我们常见的有:
1700759244
1700759245
1700759246
1700759247
(1)正常白:晶莹光亮,颗粒饱满,浆液充足,密而不过多,此湿热外达,气血充盛,随着白的透发,病者症状如发热,胸脘满闷,腹中胀满,周身酸楚乏力,皆有减轻之势,预后良好,治以清化湿热,分利三焦,淡渗祛湿。
1700759248
1700759249
1700759250
(2)枯:出空瘪,内少浆液,光亮程度不够。这种湿热病患者,多为素体薄弱,气阴大伤,虽出现而症状不减,身热,胸闷,乏力,脘痞不轻,烦躁心烦不去,此为正不胜邪之征。预后不良,医者特当注意。治疗时仍需以清化湿热为主,但用药要轻,因体质过弱,湿热蕴郁不解,如脉象力弱,面色淡白,舌白质淡,气短乏力加重时,当考虑中气不足,湿郁不解,酌情略加益气之品,但不是甘温益气,更不是桂附温阳。是在清化湿热的基础上,酌加一些益气之味。如三仁汤中加用焦薏米、茯苓皮、生白术、生山药、冬瓜仁等。若舌红口干渴者加北沙参10克,麦冬5克,五味子3克。也可以增加些牛奶、百合粉、藕粉等。
[
上一页 ]
[ :1.7007592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