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9827
(4)入血之初仍当考虑透热转营转气而解。若属阴亏津竭可用加减复脉法或三甲复脉以定虚风之动。灵活应用活血通络、凉血育阴法。
1700759828
1700759829
(三)临床常见病的治疗
1700759830
1700759831
1. 温邪上受(如上呼吸道感染) 温邪上受,就是风温邪气从口鼻吸受之后,经呼吸道而内郁于肺,发生风温卫分证。因肺主卫而外合皮毛,所以发热而微恶风寒,头痛不重,咽红且痛,口干而渴,鼻塞甚则微咳。治疗时,但咳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若但热不恶寒而渴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
1700759832
1700759833
桑菊饮方:桑叶9克 菊花9克 薄荷1.5克(后下) 连翘9克 杏仁10克 苦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芦根10克
1700759834
1700759835
1700759836
加减法:①咳嗽较重,咽关作痒,痰不易咯者,此风热在肺,蕴郁不解,方中当加宣散风热之品,如前胡6克、炒牛蒡子5克、金沸草6克。②温邪蕴热较重,右手寸关弦滑数有力,舌红且干,痰渐稠黏,方中当加黄芩9克。③风温蕴热渐重,热灼伤津液者,口干且渴,舌质渐红,此时可加花粉9克以生津止渴。患者必须素食,防其停滞增热,否则可令蕴热加重,或转为气分阶段。④热邪初入气分,口干思饮,脉象洪数或滑数有力者,方中可酌加清气热之药,如生石膏10克、知母6克,以撤其热。但药量不可过大,因热势虽初入气分,防其凉遏气机,反而生变。⑤胃热过甚,温热化火,火热上炎,唇焦干裂,舌疮心烦,夜不得睡,心中懊,热在胸膈者,可加生栀仁6克、黄芩10克。⑥若口干心烦,舌黄根厚,脉象滑数有力,大便干结,小溲赤黄,可加大黄1.5克、元明粉1.5克。⑦如热甚迫血、衄血或便血者,加鲜茅根30克、小蓟10克、鲜藕30克。⑧若小儿心烦夜寐不安,舌黄根厚,舌尖起刺,此肝胆之热,胃不和消化欠佳,方中加焦麦芽3克、竹叶3克、竹茹3克、胡黄连3克、钩藤6克。
1700759837
1700759838
银翘散方:连翘30克 银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0克(后下) 竹叶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上药为散,每服18克,日四次,或每四小时一次。根据病情转化,随时煎汤剂急治。加减法可参考以上桑菊饮。
1700759839
1700759840
2. 温热喉痹(如咽炎等) 温热喉痹是风温在卫分的一个证候,虽有卫分的症状,但以咽痛且红,脉象浮数为主。舌苔多白干,质略红,或有头痛,寒热,咳嗽等。治疗宜辛凉清解,甘寒泄热,仿银翘散、甘桔汤意。
1700759841
1700759842
处方:苦桔梗9克 生甘草6克 薄荷1克(后下) 前胡3克 牛蒡子4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芦根10克 黄芩9克
1700759843
1700759844
加减法:①头痛,寒热较重,脉浮数,舌苔白,咽微红者,重点仍以疏卫为主。方中用淡豆豉12克、炒山栀6克、荆穗3克、桑叶9克。②若以咽红、口干、心烦等热重为主,脉滑数较有力时,舌必干红,方中加用大青叶12克、青果6克、山豆根9克、锦灯笼6克。③若肺热较重,口干心烦,咳嗽痰黏,大便2~3日未通,可于方中加瓜萎15克、黄芩9克、枳壳6克。④病人素体阴分不足,唇红舌干心烦,脉象细弦小数,当于方中加知母6克、细生地10克、元参10克。⑤外用吹喉药物:如冰硼散1克吹喉,或西瓜霜1克吹喉,或锡类散1克吹喉。
1700759845
1700759846
1700759847
3. 温热喉蛾(如化脓性扁桃体炎) 温热喉蛾,往往由于喉痹治疗失当,病情加重而来,或温邪蕴热较重,邪热上灼咽喉所致。见身热骤升,心烦口干,甚则懊不寐,咽红肿痛,发生白腐化脓,大便2~3日不通,舌苔黄且干根厚,脉多滑数,或浮滑数,两寸尤甚。此属风温蕴热互阻气分,阳明腑实,积热上蒸,邪已从卫分入气分,必须用凉膈清泄方法。如凉膈散、栀子豉汤化裁。
1700759848
1700759849
处方:薄荷1克(后下) 黄芩9克 连翘9克 山栀6克 淡豆豉12克 生甘草6克 芒硝1.5克(冲) 大黄2克(后下) 冰硼散或锡类散3克吹喉
1700759850
1700759851
加减法:①若因气热过盛,阴津受灼,舌红苔黄无津时,方中加元参15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以滋阴泄热。②若舌绛且干,舌体瘦老,心烦唇焦,此热势鸱张,阴津受灼,方中去薄荷、淡豆豉,加沙参15克、元参15克、川贝6克、花粉10克。③若咽红且肿,大便如常,口干唇焦,加沙参、麦冬、元参、知母,减薄荷、豆豉、硝、黄。④若热势不减,身热夜甚,脉象弦细,舌绛起刺,此乃气分之热灼伤阴津,急以甘寒增液,育阴清热。方中去薄荷、豆豉,加生地、白芍、元参、麦冬、石斛、沙参、牛膝。⑤热甚津伤,甚则热迫营分,鼻衄痰血皆见,可改用甘桔汤加育阴生津之品。药如:苦桔梗9克、生甘草6克、沙参24克、元参15克、生地黄18克、麦门冬15克、石斛15克、白芍18克、牛膝3克,紫雪丹3克外吹喉部。⑥若见身热口干,脉象滑数,头晕有汗,咽肿痛甚,此时以清气为主,但仍须配合疏卫之品,防其寒凉阻遏气机,反而热增。⑦如气热过胜,迫及营分,鼻唇干裂,口舌生疮,必须用凉膈泄热,育阴增液,但不可过用滋腻,恐其过腻滋润,气机不畅,热郁不解,反而增重。⑧根据舌苔腻润,浮白且干,此湿郁中宫,热在气分,当清气而不可过凉,如竹叶、蝉衣、僵蚕、连翘、山栀之类。脉若沉濡或舌腻,胸闷者,酌加清化湿郁之品,药如杏仁、炙杷叶、半夏、冬瓜皮等。若属腻厚可加焦麦芽、神曲、焦山楂、槟榔、大腹皮等。
1700759852
1700759853
4. 风温咳嗽(例如支气管炎) 风温咳嗽,主要是由于风温蕴热与痰浊互阻,肺气升降失司所致。主要症状是咳嗽有痰,或咳势加重,吐痰黏稠,或咳震胸中痛等。治疗时,若卫分证未清,仍当先治卫分;邪已化热入气,则当清气,但不可过用清气药物,防其阻遏气机。若有积热、湿浊、痰火、积滞等其他原因,应辨证施治,不可一成不变。
1700759854
1700759855
风温初在卫分,若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痒无痰,舌白且干,脉浮数,咽红不痛,二便如常,治以疏解肺卫为主。桑菊饮加减。
1700759856
1700759857
处方:荆芥穗3克 淡豆豉10克 前胡6克 炒牛蒡子4克 杏仁10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山栀3克 芦根20克
1700759858
1700759859
加减法:①若脉象洪滑有力,舌红口干且渴,阵阵头额汗出,此为化热之象。酌加清气之品,如黄芩6克、芦根10克、竹叶3克、生石膏6克。但清气之品不可过重,防其卫气不疏,病势加重。②若舌白微腻,脉象略有濡象,或恶寒明显,痰白且稀,此表气不疏,湿邪阻中,方中加苏叶6克、苏子6克、半夏10克。
1700759860
1700759861
风温已入气分,化热渐重,口渴思凉饮,脉洪心烦,但热不寒,阵阵头汗出,舌红苔黄且干,大便干结,小溲赤少,可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减。
1700759862
1700759863
处方:薄荷2克(后下) 生石膏15克(先煎) 前胡6克 杏仁10克 浙贝母10克 知母6克 生甘草3克 连翘10克 竹叶3克 芦根10克
1700759864
1700759865
加减法:①若舌苔白而不干者,生石膏当少用。②若咽痒而痰不多者,加炒牛蒡子3克、金沸草6克。③若舌苔黄且干,根部厚,大便不通,口臭,心烦,不能安寐者,可用凉膈散加减。或于方中加黄芩9克、山栀6克、大黄3克(后下)、元明粉3克(冲)。
1700759866
1700759867
风温至气分而挟湿邪,舌苔薄腻而黄,脉象濡滑而有力,咳嗽胸中满闷,头胀且沉重,周身乏力,大便不实。若有口干,心烦,亦不欲饮,可用宣肺肃降,少佐芳化。
1700759868
1700759869
处方:苏叶子各4克 桑叶6克 菊花10克 前胡3克 杏仁10克 芦根15克 炒牛蒡子5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1700759870
1700759871
加减法:①若舌根部苔厚,大便不畅,口味作苦,可于方中加保和丸18克布包煎、焦三仙各6克。②若湿痰较重,舌苔白滑腻,脉象沉滑,或濡软且滑,脘腹胀满,大便通而不爽者,方中加荆穗炭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4克、冬瓜子10克。
1700759872
1700759873
风热渐解,咳嗽痰吐不多,夜间病重,不得安寐,脉小滑略数,舌苔虽化而质红,可用轻泄肺热法。
1700759874
1700759875
处方:前胡6克 杏仁10克 金沸草10克 浙贝母10克 黄芩10克 炙枇杷叶10克 苏子10克 芦根10克
1700759876
[
上一页 ]
[ :1.700759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