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9901
6. 肺痈(例如肺脓肿) 温热内蕴日久,过食膏粱厚味,消化不佳,都能导致热蕴于肺,久则生痈化脓,成为肺痈。主要症状是咳嗽,胸痛,吐脓血痰,味腥臭。一般可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治疗。
1700759902
1700759903
风温蕴热,内迫于肺。症见身热头晕,微有寒热,咳嗽咽干,胸部作痛,痰多黄稠,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治疗用辛凉清解,肃降化痰法。仿桑菊饮、银翘散方意化裁。
1700759904
1700759905
处方:薄荷3克(后下) 前胡6克 浙贝母12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黄芩10克 生石膏12克(先煎) 鲜茅根30克 鲜芦根30克
1700759906
1700759907
加减法:①若上焦风热较重者,去生石膏,加白蒺藜1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②若痰浊肝火上冲,痰黄黏稠,加晚蚕砂10克(布包)、冬瓜子20克、黛蛤散10克(布包)。③若内热转重,舌红口干,咽红痛者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④若苔黄厚,肠胃积热者,加焦三仙各10克、槟榔10克、鸡内金粉6克(冲)。
1700759908
1700759909
肺热痰湿互阻,症见咳吐黏痰色黄味臭,舌红苔腻根厚,脉象滑数有力,两寸尤甚。治疗必须清泄肺热,化其痰湿,仿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角丸意化裁。
1700759910
1700759911
处方:甜葶苈6克 前胡6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2克 皂角6克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银花15克 川贝母粉3克(冲) 醒消丸6克(分服)
1700759912
1700759913
加减法:①若表气未宣时,仍宜加用疏解表邪之品,如苏叶、豆卷,甚则荆穗、防风皆可。②若胃肠湿滞,舌苔黄垢根厚者,用苦泄清化为主,方中加黄连6克、栀子6克、焦三仙各10克。③若热渐入营,舌绛口干,唇红心烦者,当加凉营泄热之品,如鲜茅根30克、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炒地榆10克。④若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3克(后下)。
1700759914
1700759915
热蕴日久,症见咳嗽痰黄,其状如脓,臭秽难闻,身热烦躁,憎寒,胸痛,夜寐不实,溲黄,脉象弦滑数,舌红口干。治疗用清化痰热,活血化瘀方法。
1700759916
1700759917
处方:鲜苇茎18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6克 薏苡米30克 鱼腥草30克 甜葶苈3克 黄芩10克皂刺3克 银花30克 犀黄丸3克分两次送下
1700759918
1700759919
加减法:①若湿邪较重者,凉血药物及苦寒之品要酌减其量。或方中可加祛风药物,以风胜其湿也,但量不可重,防其辛温助热。②热郁在气分不解者,加杏仁、防风,以开其郁,疏其气机。③热毒较重者,加蚤休10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花粉10克。④舌苔浮黄根厚,两关独滑,此胃肠积滞不化,在原方中加用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槟榔10克。
1700759920
1700759921
肺痈破溃脓血排净之后,痰已无味,咳嗽大减,形气瘦弱,舌红,口干,低热退而未净,脉象小弦细而数。治疗当甘寒育阴,活血通络。
1700759922
1700759923
处方:南、北沙参各30克 麦冬10克 川贝母粉3克(冲)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生苡米30克 赤芍10克 桑白皮10克 地骨皮10克
1700759924
1700759925
加减法:①肺痈溃后,余热不清,不可专用苦寒或解毒之品,必当调和气血,药如白芍、当归、茜草等,既要活瘀,又要养血,切不可一味攻破,也不可纯补养。②若长期难以恢复,可能正气不足,经详审脉象、色泽、舌苔等,属气虚者当酌以益气,属阴伤可增液育阴。若属结核或其他原因者,当仔细考虑,酌情用药。益气可用黄芪、白术、茯苓、炙草、太子参等。养血可用四物加旱莲草、女贞子等。③若有湿邪留恋,当重点治湿,湿减可用茯苓、扁豆、冬瓜皮、生白术等以扶脾养正。
1700759926
1700759927
二、春温
1700759928
1700759929
春温是伏邪温病,由于温邪郁久化热,至春季随阳气开泄,自内而外,或再感新邪引动伏热而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开始即以壮热,烦渴,甚则神志不清,昏迷痉厥等里热过盛,阴分不足为主要症状。
1700759930
1700759931
(一)春温的致病原因
1700759932
1700759933
春温的致病原因,首先是感受了冬令的寒邪。但其发病又不是直接由寒邪所致,而是寒邪潜伏体内,郁久化热,至春伏热外发所致,故体内伏热才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说只有寒邪转化为热,或是热郁于里才能成为春温。
1700759934
1700759935
古人认为,导致寒邪侵袭,潜伏体内的内因,是冬令失于闭藏,精气暗为发泄,肾气先虚,故而成为春温。春温的发病形式有“伏邪自发”和“新感引发”两种情况。伏邪自发者,是由于寒邪郁久化热,内热渐炽,至春季少阳升发,阳气开泄,内热随之骤然外泄,所见之证为纯然里热之象。新感引发者,是由于内有伏热,又新感春令之邪,内外相引,内外同病,除见里热证外,还兼见恶寒,无汗,咽红,口渴,头晕,咳嗽、身热等卫分证。
1700759936
1700759937
本病开始有发于气分和营分的不同。发于气分者多是正气抗邪能力较强,病情尚轻,治疗以清气为主。若发于营分,说明病位较深,营中阴液亏损,正气抗邪之力较弱,故病势较重。但是,若能临床治疗得当,或能运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亦可逐渐转出气分而解。如治疗失当,延误病机,即是邪在气分,亦会迅速深入营血,造成病情恶化。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病情向愈。
1700759938
1700759939
(二)春温的辨治
1700759940
1700759941
1. 发于气分,热邪炽盛 春温乃伏热从里外发,故身热不恶寒;热邪炽盛,灼伤津液,故口苦而渴;胃热上逆,失于和降,故时而干呕;热扰心神,故心烦而夜寐不安;心热下移膀胱故溲短赤;热在气分,故舌红而苔黄且燥;热邪蕴郁,故脉来弦数。可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苦寒折热方法。
1700759942
1700759943
黄连黄芩汤(苦寒微辛法):黄连6克 黄芩6克 郁金4.5克 香豆豉6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1700759944
1700759945
方中黄连、黄芩以泄心肺之热,取苦寒折热方法;郁金味辛寒,辛以开郁,寒以泄热,入血分以化瘀活血,可疏调肝胆,清其郁热;香豆豉味辛性微温,有宣发郁热,驱邪外出之能,适用于邪热内郁,疏解卫分之功。四味相配,清热中有宣达气机之能,使邪热有外达之机,方中清热解郁之力强,保津之力弱,若阴伤者可增玄参、白芍以养阴生津,酸甘以和阴也。柳宝诒说:“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
1700759946
1700759947
2. 发于营分,阴液早伤 邪热入营,营阴早伤,心神被扰,故日夜发热,夜甚于日,以夜间热重;邪热耗伤营阴,夜间阴气主令,阴得阴助,故正邪亢争有力;营气通于心,心主血藏神,今营阴伤不得藏神,故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咽干,口反不渴,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潮,口得津液濡润,故不甚渴。舌绛无苔,脉象多以细小且数为主。此多因伏热过盛,耗损营阴,故病情多在阴分。治疗以清营养阴方法,用清营汤。
1700759948
1700759949
清营汤(《温病条辨》方,此咸寒苦甘法):犀角9克(磨汁兑入)(用水牛角代用亦可) 生地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 丹参6克 黄连4.5克 银花9克 连翘(连心用)6克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病重时可每四小时服一煎。每日两剂,每剂分三次服。
1700759950
[
上一页 ]
[ :1.7007599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