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9951
本病为热在营中,损伤营阴,故治疗抓住清营热、养营阴、透热转气这三个环节。清营汤中以犀角(水牛角代)之咸寒,入营分而清营中之热;黄连入心营,其味苦,能助犀角清热解毒;生地、元参、麦冬,滋养营阴而清润邪热;丹参除血中瘀热而安神;银花、连翘、竹叶清轻宣透,有透热转气分之能。诸药配伍,相辅相成,应用得当,自有其效。
1700759952
1700759953
若热在营分,兼有恶寒,无汗、头痛、咳嗽等卫分证时,亦应于清营汤中,加香豆豉、薄荷、炒牛蒡子等宣透肺胃之品。
1700759954
1700759955
3. 热结于肠 春温患者由于素体阴亏较甚,里热炽盛,复伤其阴,故热结肠间,多有明显阴虚之候,严重时可因阴损而耗气,伴有气阴两伤之证,这与风温病中所见的单纯阳明腑实证不同。
1700759956
1700759957
(1)腑实阴虚:本证既有潮热、便秘、脉沉等阳明腑实气分热证,又见形瘦、口干、舌燥红绛、苔焦黄而口臭、脉象沉取滑数有力等。治之当用滋阴攻下法,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方。
1700759958
1700759959
处方:元参30克 麦冬(连心)24克 细生地24克 大黄9克(后下) 芒硝4.5克(后下) 水六杯,煮取四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隔四小时再服。
1700759960
1700759961
本病为邪实阴虚之证,故治疗不可纯予攻邪,而宜邪正兼顾,以取滋阴液、攻热结,双管齐下的方法。增液承气汤中重用元参、麦冬、生地,大补阴液,增水润燥有助通腑;配大黄、芒硝推荡下夺,共奏通腑泄热之功。本方适用于温病阴伤腑实,临床应用甚多,是养阴液而不恋邪,攻结而不伤阴,通腑效果胜于单纯攻下。
1700759962
1700759963
(2)腑实兼气阴不足:本病多由上证发展而成,腑实必伤阴,应下失下,迁延日久,阴损及气,故表现出上证,且增加了气不足之证,阴虚的程度也有所增重。用增液承气汤滋阴攻下已不能胜任,故改用益气养阴,攻下热结,仿新加黄龙汤治之。
1700759964
1700759965
处方:细生地15克 沙参24克 元参30克 麦冬15克 当归身6克 海参(洗净二条) 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如腹中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加用沙参30克、人参粉6克(冲),煎汤温服之。
1700759966
1700759967
本病为正虚邪实,病情重笃,攻之不行,补之不可,故以本方攻补兼施之法(古人每以黄龙汤,攻药与补药共进)。
1700759968
1700759969
(3)腑实兼火府热盛:腑实津液大伤,潮热便秘,小肠热盛,津液被灼。小肠为火腑,主分别清浊,津液不得下渗膀胱,壅滞气机,故小便灼热涩痛;舌红苔黄糙老根厚,全是气分热盛伤津之征;脉沉细弦小数按之有力,说明实邪内结。用导大肠之滞,清小肠之热法。方用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原方去黄柏,加元参15克、沙参15克。
1700759970
1700759971
处方:赤芍9克 细生地15克 黄连6克 沙参15克 元参15克 生大黄9克(后下) 芒硝3克(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四小时后再服一杯如前法。
1700759972
1700759973
方中减黄柏者,恐其燥也;增元参、沙参,一为咸寒增液以润燥,一为甘寒益气以清气分之热。在临床时特别注意,不可见小便不利而用利尿之品,一恐淡渗伤阴,又恐利尿伤肾。故吴鞠通常言:“忌五苓、八正辈”。
1700759974
1700759975
4. 热邪深入至营血 春温初发气分,不从外解,可很快深入营血。若初发营分者,则入血尤速。常见证候有热盛动血、肝热动风,亦可见到气营或气血两燔之证。
1700759976
1700759977
(1)热盛动血:热入血分,灼伤血络,血热妄行,溢于脉外。血分之热虽盛,但阴液被耗,故见灼热无汗之象;血热而心神失于潜藏,故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血溢脉外,瘀于皮下则为发斑,斑色紫黑说明热毒深重,阴液大伤;热灼肺胃之络,则见吐血、衄血;热伤大肠、膀胱之络,则便血、尿血;若血溢肠间,瘀久色黑,故见(潜血)黑便;瘀热内阻,故口干而时欲漱口不欲下咽;舌质深紫或绛或有瘀点瘀斑,脉多沉数细滑,全是血分热盛之象。治疗可用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或增减运用。
1700759978
1700759979
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方:
1700759980
1700759981
犀角(用水牛角代)9克(靡汁兑入) 生地黄30克 生白芍30克(原方9克) 丹皮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若病重者可连续服,每三小时服一杯。
1700759982
1700759983
此乃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致血溢脉外,故首用凉血解毒,以清血分之热为主,血热除则迫血妄行必止。但由于热伤阴液,血液黏滞,凝而为瘀,或已离经之血,瘀滞不去,阻于脉络,使血不能流畅,最易外溢,而血积聚亦是造成出血原因。在治疗时还需滋养血中津液,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除其血中积聚。犀角地黄汤中以水牛角之咸寒入血,凉血解毒;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增血中津液,去血中瘀滞;丹皮辛寒,凉血活血,散血中伏热;白芍酸甘寒以养血和阴,且祛瘀生新,然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养阴分以白芍为好,祛瘀血仍是赤芍为当,所以说当用赤芍或赤白芍同用。本方是凉血而不寒凝,止血而不留瘀,养阴兼以泄热,活血以利止血。可谓法度严谨,配伍精妙,为治血热动血之良方。
1700759984
1700759985
此外,根据临床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凉血止血药物。如吐血、发斑者加茅根、白头翁、知母、茜草等;衄者加侧柏炭、牛膝等;便血加槐花、槐米、地榆、白头翁、赤小豆等;尿血者加小蓟、血琥珀、三七、云南白药等;血液之病尤其是血热妄行出血,以鲜藕煎汤徐徐饮之最佳。
1700759986
1700759987
(2)气营两燔:本阶段为气分邪热未解,而营分或血分之热又盛,形成气营两燔或气营血三燔之候。气营两燔者,可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红绛,苔黄糙老无液。一般无出血现象,病情尚轻。若再重时,可气营血三燔者,除见气分证外,又见营分证,还出现明显出血现象。此时病势较重,治疗时以气营血三清方法。用加减玉女煎增味。
1700759988
1700759989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2克 元参18克 细生地30克 沙参30克 赤芍24克 僵蚕9克 片姜黄6克 茅根30克 芦根30克 水八大杯,煮取四大杯,分三次服。夜间仍服一剂,煎服如前法。
1700759990
1700759991
由于气营血三燔不同于气血两燔及气营两燔,故药物、服法皆当加重,以抢救其急。方中用加减玉女煎清气凉营,滋阴养液,如病势重,当增量。沙参以甘寒清气增液,并有益气之功;加赤芍以凉血化瘀;增姜黄是助赤芍之活血化瘀之力;僵蚕有清风祛热之能,因其味咸又有破结之功,因属动物之品故轻灵升和,有升清降浊之力;茅、芦根是清气而又凉血;若血热较重时,可加水牛角24克(靡汁兑入)、丹皮12克。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酌情增损用药。
1700759992
1700759993
(3)温邪日久,真阴不足:春温日久,阴分灼伤,肝肾下元不足,多导致正虚邪热不清。因阴液不足而火热更炽,故身热不已,口干咽燥,心烦急躁,夜不成寐,舌瘦干而液少,苔黄糙老而质红绛,脉象以细数为主,若真水过耗,心火独亢,形成下虚上实之象。治疗用育阴清热方法,如黄连阿胶汤之类。
1700759994
1700759995
1700759996
1700759997
著属阴伤血少,肝风内动,邪热深入厥阴,身热壮盛,舌绛如,手足躁扰,甚则瘛,狂乱痉厥,脉象细弦小数,沉取有力,必须急则治标,先清邪热以定风邪,缓其抽搐。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1700759998
1700759999
温邪经久不愈,热邪耗阴,损伤正气,身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形瘦,面色暗浊,舌瘦唇干,舌红绛甚则紫暗,舌面干裂,心悸烦躁不安,两耳鸣响,两脉细小滑数或有结代,神疲倦怠,心气不足,心中不安,全是肾精亏损,下元虚衰,虚热上亢,营血大伤。治疗必须滋补真阴,以复其脉,可用吴鞠通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目前我们在临床中,要以大量育阴增液缓缓口服,再用液体静脉输入。用药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酌情加减。甘温药切不可用,高热量饮食,暂不可进。
1700760000
[
上一页 ]
[ :1.7007599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