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60027e+09
1700760027 加减法:①若属津液亏乏,水不济火,脉弦细而数,舌干绛皲裂,方中生白芍加量至20克,加鲜生地20克、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②若虚烦不得眠者,加远志肉10克、炒酸枣仁10克、莲花头(即莲花未开之花苞)两枚、生龙牡各10克(先煎)。③若属老年阴液素亏,可加西洋参粉6克,分3~4次水送下。温病阴伤虚热不退之时,切不可吃荤、腥及辛辣食物。
1700760028
1700760029 肾阴亏耗,肝阴不足 温热日久,损及肝肾之阴,邪少虚多,故身热不重,以低热为主。口干心烦,手足灼热,夜间尤甚,神倦心悸,皆是心阴不足,肾阴也亏,脉象弦细按之虚缓结代,舌红无液且干,治疗当以滋补肝肾之阴,俟阴复则热即除。可用加减复脉汤。
1700760030
1700760031 处方:炙甘草10克 生地15克 麦门冬15克 阿胶10克 麻仁10克 生白芍20克 沙参10克 生牡蛎20克(先煎)
1700760032
1700760033 加减法:①若心烦,口干,汗出,气短者,方中加南、北沙参各30克、石斛20克。②若心中辵辵大动,心无所主,神倦脉虚,舌绛少苔,时时欲脱,两目无神,面色暗淡,此属阴阳即将离决之危象,急用三甲复脉汤,以滋阴潜阳。
1700760034
1700760035 处方:炙甘草10克 干地黄10克 生白芍10克 麦门冬10克 阿胶10克 麻仁10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生鳖甲20克(先煎) 生龟版20克(先煎) 或用大定风珠,即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与五味子。
1700760036
1700760037 2. 温热发疹(麻疹) 本病多见小儿,以1~5岁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有传染性。本病虽以发疹为基本特点,但其病因属温热邪毒为患,故属温病范围。由于风热内蕴,深入营分,卫营合邪,肺先受之,故病开始为发热,呛咳,无痰,鼻塞,涕多;热在营分,故夜寐不安,小溲赤黄,舌红苔厚,脉象滑数,皮肤隐见红点,咽红,口腔黏膜先出斑点,流泪畏光,眼睑浮肿,烦躁啼哭,有时腹痛微泄,发热三四天后皮疹先从耳后、颈部出现,口腔上腭部明显先见。出疹时体温增高,子、午、丑、未时尤甚,故称疹潮,疹出3~4天后皮肤有色素沉着,两周后逐渐消失。
1700760038
1700760039 初期 以发热呛咳,咽红,口腔上腭先出斑点,舌红,脉弦滑数为主。治疗当以疏风宣肺透疹为法。
1700760040
1700760041 处方:薄荷1克(后下) 蝉衣3克 前胡3克 芦根10克 水煎徐徐饮之,切不可用辛温之品透发,防其热增作喘。
1700760042
1700760043 发疹期 疹出之后,发热仍重,呛咳,咽红,口腔上腭红点较重,眼睑眵多,腹中阵痛,舌红,脉滑数。治疗当以轻疏和营透疹法。
1700760044
1700760045 处方:生地黄6克 蝉衣3克 炒牛蒡3克 鲜茅根10克 鲜芦根10克 钩藤6克(后下) 水煎,徐徐饮之。
1700760046
1700760047 恢复期 皮疹出全,一般需3~4天左右。皮疹依出疹先后顺序逐渐消退,身热亦渐次下降至正常,但皮肤色素沉着未退净,约需两周时间。在恢复期,由于热邪已基本外泄,周身功能一时难以恢复正常,此时需注意饮食,宜素食、软食、少食,可用调理肠胃方法。
1700760048
1700760049 处方:鲜茅、芦根各10克 杏仁6克 焦山楂6克 生地黄6克 水煎,缓服之。
1700760050
1700760051 麻疹护理方法 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左右,并须增加室内湿度。在发疹期一周左右,因两眼结膜炎症,室内光线以暗为好。室内要清洁、安静,空气要流通。其他饮食等护理见前述。
1700760052
1700760053 三、暑温
1700760054
1700760055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之邪初起的症状,以高热,烦渴,汗多,脉洪大有力为主。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重则闭窍动风,是一种暑热季节里常见的疾病。
1700760056
1700760057 早在《内经》中就有暑病的简要论述,指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这为暑病诊治奠定了基础。朱丹溪以冒暑、中暑、伤暑分暑病的轻重虚实。张洁古以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为阴证,中热为阳证。张介宾以夏月受寒者为阴暑,夏月受热者为阳暑。吴鞠通提出了暑温的病名,并创立了一系列治疗暑温的有效方剂,使暑温的诊治日趋完备。
1700760058
1700760059 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传变特点,大致可包括现代医学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夏季的感冒、中暑等,这些疾病均可参考暑温的辨证论治。
1700760060
1700760061 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传变最速,侵犯人体一般不见卫分之证,即可直接见气分炽热之象,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虽然初起可以不见卫分证,但本病决不是伏邪致病。
1700760062
1700760063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致汗出伤津耗气。同时,暑为火邪,心在五行属火,同气相求,故暑邪易入心经,阻闭心窍。暑为热之极,热极则筋脉受灼,故易引动肝风,成为暑痫之病。
1700760064
1700760065 暑温后期,多数患者随着邪解热退,津气渐复而痊愈。但在病程之中,常可出现昏痉等危重症状,若失治、误治,常常因痰热留于包络,机窍不利,日久不能解除,而产生痴呆、失语、耳聋、行动不利等后遗症。
1700760066
1700760067 (一)暑温的辨治
1700760068
1700760069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导致的疾病,清暑泄热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暑热挟湿则当清暑祛湿为主;若暑热而兼外寒者,则在治暑的基础上,兼解外受之寒邪,因天热受暑,而过度恣食寒饮者,一定要先祛其寒闭,再行解暑;暑热伤气,津液不足者,当益气生津;如属暑热窍闭,或导致动风者,当以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定抽。
1700760070
1700760071 1. 暑热在气 暑热中受,初起最常见之候主要在阳明气分,表现为气分炽热之证。临床见症为壮热,心烦,头晕胀痛,面赤,气粗,大渴引饮,遍体汗出,舌苔黄燥,脉象洪数,甚则气促作喘,汗出形寒,脉似洪而按之无力,舌胖淡润。
1700760072
1700760073 阳明无形气热炽盛,故表现为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而数,这与风温邪在阳明之气分热盛不同。由于暑性酷热,伤津耗气,故发病之后,热耗气分,很快可出现阳虚之汗出形寒,气出粗促,面色暗淡,疲乏无力。脉象由洪滑大有力而逐渐转为洪虚无力,按之似芤,沉取若无。凡见此等症,即说明暑伤元气,暑入阳明。暑热伤津耗气,故形寒而四肢不温。治法当以清暑泄热,或兼益气生津。
1700760074
1700760075 白虎汤方(《温病条辨》):生石膏30克(研,先煎) 知母15克 生甘草9克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1700760076
[ 上一页 ]  [ :1.7007600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