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9977e+09
1700759977 (1)热盛动血:热入血分,灼伤血络,血热妄行,溢于脉外。血分之热虽盛,但阴液被耗,故见灼热无汗之象;血热而心神失于潜藏,故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血溢脉外,瘀于皮下则为发斑,斑色紫黑说明热毒深重,阴液大伤;热灼肺胃之络,则见吐血、衄血;热伤大肠、膀胱之络,则便血、尿血;若血溢肠间,瘀久色黑,故见(潜血)黑便;瘀热内阻,故口干而时欲漱口不欲下咽;舌质深紫或绛或有瘀点瘀斑,脉多沉数细滑,全是血分热盛之象。治疗可用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或增减运用。
1700759978
1700759979 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方:
1700759980
1700759981 犀角(用水牛角代)9克(靡汁兑入) 生地黄30克 生白芍30克(原方9克) 丹皮9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若病重者可连续服,每三小时服一杯。
1700759982
1700759983 此乃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致血溢脉外,故首用凉血解毒,以清血分之热为主,血热除则迫血妄行必止。但由于热伤阴液,血液黏滞,凝而为瘀,或已离经之血,瘀滞不去,阻于脉络,使血不能流畅,最易外溢,而血积聚亦是造成出血原因。在治疗时还需滋养血中津液,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除其血中积聚。犀角地黄汤中以水牛角之咸寒入血,凉血解毒;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增血中津液,去血中瘀滞;丹皮辛寒,凉血活血,散血中伏热;白芍酸甘寒以养血和阴,且祛瘀生新,然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养阴分以白芍为好,祛瘀血仍是赤芍为当,所以说当用赤芍或赤白芍同用。本方是凉血而不寒凝,止血而不留瘀,养阴兼以泄热,活血以利止血。可谓法度严谨,配伍精妙,为治血热动血之良方。
1700759984
1700759985 此外,根据临床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凉血止血药物。如吐血、发斑者加茅根、白头翁、知母、茜草等;衄者加侧柏炭、牛膝等;便血加槐花、槐米、地榆、白头翁、赤小豆等;尿血者加小蓟、血琥珀、三七、云南白药等;血液之病尤其是血热妄行出血,以鲜藕煎汤徐徐饮之最佳。
1700759986
1700759987 (2)气营两燔:本阶段为气分邪热未解,而营分或血分之热又盛,形成气营两燔或气营血三燔之候。气营两燔者,可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红绛,苔黄糙老无液。一般无出血现象,病情尚轻。若再重时,可气营血三燔者,除见气分证外,又见营分证,还出现明显出血现象。此时病势较重,治疗时以气营血三清方法。用加减玉女煎增味。
1700759988
1700759989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2克 元参18克 细生地30克 沙参30克 赤芍24克 僵蚕9克 片姜黄6克 茅根30克 芦根30克 水八大杯,煮取四大杯,分三次服。夜间仍服一剂,煎服如前法。
1700759990
1700759991 由于气营血三燔不同于气血两燔及气营两燔,故药物、服法皆当加重,以抢救其急。方中用加减玉女煎清气凉营,滋阴养液,如病势重,当增量。沙参以甘寒清气增液,并有益气之功;加赤芍以凉血化瘀;增姜黄是助赤芍之活血化瘀之力;僵蚕有清风祛热之能,因其味咸又有破结之功,因属动物之品故轻灵升和,有升清降浊之力;茅、芦根是清气而又凉血;若血热较重时,可加水牛角24克(靡汁兑入)、丹皮12克。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酌情增损用药。
1700759992
1700759993 (3)温邪日久,真阴不足:春温日久,阴分灼伤,肝肾下元不足,多导致正虚邪热不清。因阴液不足而火热更炽,故身热不已,口干咽燥,心烦急躁,夜不成寐,舌瘦干而液少,苔黄糙老而质红绛,脉象以细数为主,若真水过耗,心火独亢,形成下虚上实之象。治疗用育阴清热方法,如黄连阿胶汤之类。
1700759994
1700759995
1700759996
1700759997 著属阴伤血少,肝风内动,邪热深入厥阴,身热壮盛,舌绛如,手足躁扰,甚则瘛,狂乱痉厥,脉象细弦小数,沉取有力,必须急则治标,先清邪热以定风邪,缓其抽搐。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1700759998
1700759999 温邪经久不愈,热邪耗阴,损伤正气,身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形瘦,面色暗浊,舌瘦唇干,舌红绛甚则紫暗,舌面干裂,心悸烦躁不安,两耳鸣响,两脉细小滑数或有结代,神疲倦怠,心气不足,心中不安,全是肾精亏损,下元虚衰,虚热上亢,营血大伤。治疗必须滋补真阴,以复其脉,可用吴鞠通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目前我们在临床中,要以大量育阴增液缓缓口服,再用液体静脉输入。用药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酌情加减。甘温药切不可用,高热量饮食,暂不可进。
1700760000
1700760001 (三)临床常见病的治疗
1700760002
1700760003 1. 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发于春季的传染病。本病初起即见里热阴伤,或表里同病,故属春温范围。其原因是由于冬令人体精气失于固藏,感受邪气伏藏于里,郁久化热,至春月阳气开发,伏热外溢,或因再感新邪引动伏热而发本病。由于本病是伏热为患,所以发病初起就见高热,烦渴,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有时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出血斑,脉象多以洪滑数为主,舌质绛干,舌形偏瘦,苔黄糙老,舌尖部起芒刺,甚则神昏痉厥。本病以15岁以下儿童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病情重,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传变最速”。前人认为是属伏气温病,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由内而外发的温邪。由于人体有体质强弱的差异,内热蕴伏亦有轻重不同,初起虽为里热见证,但有邪在气分及营分之别。
1700760004
1700760005 (1)春温发于气分证:本病乃伏邪内蕴,从内而外。热郁于里,故见心烦,口干,身热,不恶寒,口苦渴饮,小溲赤少,舌红苔黄,脉象洪滑而按之弦滑数。若属新感引动伏邪,可能伴有头痛,恶寒,无汗或少汗等卫分证,治疗时一定酌情少佐疏卫药物。可用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黄连黄芩汤加味。
1700760006
1700760007 处方:黄连3克 黄芩10克 郁金9克 香豆豉10克 生石膏15克(先煎) 元参15克 芦根10克
1700760008
1700760009 加减法:①若卫分证明显,舌苔白,舌质不红,口不干燥,口不渴引者,减生石膏、元参。②若脉洪滑有力,口渴引饮,身热,头额汗出,甚则遍体有汗者,加生石膏至30克、知母10克、花粉10克。③若舌质红,苔黄根厚,大便不畅,腹中不舒,右脉关尺滑而略有力时,此消化欠佳,当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三味)、槟榔10克、山栀6克。
1700760010
1700760011 (2)春温气营两燔证:因为本病是伏邪温病,从内往外而发,可能开始即为气营两燔之证,见高热,口渴,心烦,头痛,烦躁不宁,肌肤发斑,甚则吐血、衄血,舌绛干裂苔黄根厚,脉来滑数,按之尤甚。治疗应用两清气营方法,仿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玉女煎。
1700760012
1700760013 处方:生石膏20克(先煎) 知母9克 元参10克 生地黄15克 麦冬10克 蝉衣6克 僵蚕10克片姜黄6克 茅根20克 芦根20克
1700760014
1700760015 加减法:①若气血两燔之外,尚有卫分证之恶寒,头痛,咳嗽,咽干时,方中加淡豆豉10克、山栀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5克。②若心烦急躁,胸中满闷,每夜因梦惊醒,属热郁于内,当以宣郁升和兼泄胆热,方中加瓜蒌15克、枳壳6克、杏仁10克、大黄粉1克(冲)。③若咳嗽痰黏且多,舌苔黄腻根垢,脉象沉取或按之濡软,此痰湿化热阻于膈上,当加苏子10克、清半夏10克、蛇胆陈皮3克(冲),但甘寒滋腻之品暂不宜用,防其助湿作喘不利于病。
1700760016
1700760017 (3)春温热在营分证:春温邪热,深入营血,血热炽盛,往往迫血妄行。但热入血分,亦消耗营血津液,故灼热无汗,躁扰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舌红干裂质绛,苔黄根部尤甚,尖部起刺,糙老无液,脉沉弦细数。热邪入营,迫血不能循经而溢于外,故见各种出血之证,如吐、衄、便血,或斑疹紫黑,唇暗或黑,都属热邪深入营血之象。治疗应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用犀角地黄汤之类加减。
1700760018
1700760019 处方: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6克研细冲) 生地黄15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丹皮10克 紫草10克 地丁草10克
1700760020
1700760021 加减法:①若皮肤斑出,热邪闭郁,当以开其郁热,活血凉营,方中加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粉1克(冲)。②若吐血色紫,可加鲜茅根30克(干者亦可)、知母10克、黄芩10克、茜草10克、白头翁10克、牛膝3克。③若衄血较重,加侧柏叶10克、鬼箭羽10克、干荷叶10克、牛膝3克。④如便血多时,方中加槐花10克、地榆10克、荷叶10克、藕节10克。⑤若小便带血较重时,加鲜茅根30克、鲜藕60克、小蓟10克、血琥珀3克(研细末装胶管分两次服),若病势重者再加三七粉3克(冲)。⑥若因热邪深入而神志昏沉者,可加安宫牛黄丸半丸分两次服,或神犀丹一丸分两次服。⑦若因热邪较重,热郁内陷心包,神志昏厥者,加用局方至宝丹一丸,用菖蒲10克、郁金10克、杏仁10克,煎汤送服丸药。⑧如因热而抽搐,热盛动风,舌绛干且龟裂,脉象细数而有力者,可于方中加羚羊角粉0.5克(冲)、钩藤15克(后下)、菊花10克。⑨若阳明腑实,舌苔糙老黄厚,质绛且干,腹胀大便6~7日不通者,加大黄粉3克(冲)、芒硝粉2克(冲)。⑩若体质薄弱,阴分素亏,病温日久,津液不足而便秘者,在前法之中加海参30克(先煎)、细生地30克、白芍15克、瓜蒌15克。
1700760022
1700760023 (4)春温热灼真阴证:温热久病,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济,故身热口干,心烦不得卧,舌质红绛,干裂成沟,干燥无津,苔黄,脉细小且数,小溲少而色深。治疗宜甘寒增液,滋肾阴以泄虚火。仿黄连阿胶汤加味。
1700760024
1700760025 处方:黄连3克 黄芩10克 阿胶10克(烊化,或阿胶珠亦可) 白芍15克 煅龙牡各10克(先煎) 鸡子黄两枚 汤药煎好,俟温再加鸡蛋黄拌匀。
1700760026
[ 上一页 ]  [ :1.7007599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