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60051
麻疹护理方法 保持室内温度在20~24℃左右,并须增加室内湿度。在发疹期一周左右,因两眼结膜炎症,室内光线以暗为好。室内要清洁、安静,空气要流通。其他饮食等护理见前述。
1700760052
1700760053
三、暑温
1700760054
1700760055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之邪初起的症状,以高热,烦渴,汗多,脉洪大有力为主。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重则闭窍动风,是一种暑热季节里常见的疾病。
1700760056
1700760057
早在《内经》中就有暑病的简要论述,指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这为暑病诊治奠定了基础。朱丹溪以冒暑、中暑、伤暑分暑病的轻重虚实。张洁古以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为阴证,中热为阳证。张介宾以夏月受寒者为阴暑,夏月受热者为阳暑。吴鞠通提出了暑温的病名,并创立了一系列治疗暑温的有效方剂,使暑温的诊治日趋完备。
1700760058
1700760059
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传变特点,大致可包括现代医学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夏季的感冒、中暑等,这些疾病均可参考暑温的辨证论治。
1700760060
1700760061
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传变最速,侵犯人体一般不见卫分之证,即可直接见气分炽热之象,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虽然初起可以不见卫分证,但本病决不是伏邪致病。
1700760062
1700760063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最易致汗出伤津耗气。同时,暑为火邪,心在五行属火,同气相求,故暑邪易入心经,阻闭心窍。暑为热之极,热极则筋脉受灼,故易引动肝风,成为暑痫之病。
1700760064
1700760065
暑温后期,多数患者随着邪解热退,津气渐复而痊愈。但在病程之中,常可出现昏痉等危重症状,若失治、误治,常常因痰热留于包络,机窍不利,日久不能解除,而产生痴呆、失语、耳聋、行动不利等后遗症。
1700760066
1700760067
(一)暑温的辨治
1700760068
1700760069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导致的疾病,清暑泄热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暑热挟湿则当清暑祛湿为主;若暑热而兼外寒者,则在治暑的基础上,兼解外受之寒邪,因天热受暑,而过度恣食寒饮者,一定要先祛其寒闭,再行解暑;暑热伤气,津液不足者,当益气生津;如属暑热窍闭,或导致动风者,当以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定抽。
1700760070
1700760071
1. 暑热在气 暑热中受,初起最常见之候主要在阳明气分,表现为气分炽热之证。临床见症为壮热,心烦,头晕胀痛,面赤,气粗,大渴引饮,遍体汗出,舌苔黄燥,脉象洪数,甚则气促作喘,汗出形寒,脉似洪而按之无力,舌胖淡润。
1700760072
1700760073
阳明无形气热炽盛,故表现为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而数,这与风温邪在阳明之气分热盛不同。由于暑性酷热,伤津耗气,故发病之后,热耗气分,很快可出现阳虚之汗出形寒,气出粗促,面色暗淡,疲乏无力。脉象由洪滑大有力而逐渐转为洪虚无力,按之似芤,沉取若无。凡见此等症,即说明暑伤元气,暑入阳明。暑热伤津耗气,故形寒而四肢不温。治法当以清暑泄热,或兼益气生津。
1700760074
1700760075
白虎汤方(《温病条辨》):生石膏30克(研,先煎) 知母15克 生甘草9克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1700760076
1700760077
本证虽见气分里热炽盛,但毕竟是无形之热弥漫,其邪热向外,以达表为顺,故以辛寒之剂,因势利导,引邪外达,清气分之热盛。方中用生石膏微辛大寒,清泄气热,达热出表;配知母清热养阴;生甘草以泄火解毒;粳米保津液以养胃气。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效,为治阳明无形气热之主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说明,此方必须热盛气壮之时用之。若脉弦细,则是阴之不足,要以顾阴为主,不可清气;脉沉者为在里,在里时多为不足;不渴者,不是阳明热盛,汗不出,不是阳明热盛,均不可用白虎汤。
1700760078
1700760079
作者认为,在运用白虎汤时,一定要分清是否热在阳明。早期可能热盛,如高热、大汗出,必然消耗气分及津液,脉若洪滑大而力稍弱时,即可方中加用沙参30克。如病人体弱,或年岁稍高,汗出略多,脉象虽洪但力弱时,可在加沙参同时,加入太子参10克。若舌润、脉已下垂甚至沉位,当用党参以益其气。均根据当时情况,酌情增量。
1700760080
1700760081
2. 暑热挟湿 暑温兼湿之证不同于纯受暑热之邪所致的暑温本证。其所感之邪为热与湿两种不同的邪气。所见之证既有暑热的表现,又有湿邪的特征,这是暑温兼湿的特殊性。但本证毕竟发生于暑温之中,故以暑热症状为主,这与湿温初起以湿为主是截然不同的。
1700760082
1700760083
(1)暑湿阻中:暑温兼湿,困阻中阳,脾胃运化失灵,最易发为本病。湿阻太阴,脾胃受遏,阳明之热又重,故见大热、大渴、有汗、脉洪大而濡软力弱;自觉乏力,胸中满闷,四肢无力,舌红苔黄厚而腻,说明气分热盛,而兼湿阻。治疗必须在清气热的基础上,加用化湿醒脾之品。可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味。
1700760084
1700760085
处方:生石膏15克(先煎) 知母6克 甘草6克 粳米20克 苍术10克 藿香10克(后下) 佩兰叶10克(后下)
1700760086
1700760087
本病以阳明暑热为主,太阴脾湿次之,故治疗以白虎汤辛寒清阳明里热;因脉濡,乏力,胸闷,四肢酸软,舌苔黄腻厚,为湿邪之候,必须加苍术以苦辛温,开郁以化湿邪,藿香以解暑祛湿,疏和表分,佩兰辛香芳化以祛暑邪。
1700760088
1700760089
(2)暑湿蕴郁,互阻不化:暑热挟湿,蕴郁不化,弥漫三焦,其邪不在一脏一腑,而是弥漫上、中、下三焦。暑热上蒸,则身热面赤;热蒸湿动,上蒙清窍,则耳聋失聪;湿阻上焦,气机不宣,故胸闷气促而呼吸不畅;热郁不解迫肺灼伤肺络,则咳痰带血;中焦气机阻遏则脘腹作胀,痞满不舒;脾湿不运,则大便溏薄;水注肠间,故下利稀水;热灼津液,则小便短赤;热灼湿阻,故口虽干渴而不多饮;舌红、苔黄滑腻,脉象沉濡而力弱,全是暑热挟湿之象。治疗当以清暑利湿,宣畅三焦。可仿三石汤《温病条辨》方。
1700760090
1700760091
处方:飞滑石9克(布包) 生石膏15克(先煎) 寒水石15克 杏仁9克 竹茹6克 银花9克 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6克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两次温服。
1700760092
1700760093
暑湿漫延三焦,故须清利三焦暑湿。然纵观本证,以暑湿蕴于上焦为重,肺气因之郁阻,故治宜宣肺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气机畅,三焦通故湿有去路,湿祛则热自减。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气宣,表气通,腠理开,湿邪可从表而外解。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水道通调,三焦利,膀胱气机渐化,水湿下行,从小便而祛。开肺气正是“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法,故治湿必须开肺气,利三焦。
1700760094
1700760095
三石汤以生石膏辛寒入肺胃二经,用量不可重,清宣上中二焦之热;寒水石性寒,由肺直达肛门,清化湿热,通利三焦,导邪从阳明大肠而解;飞滑石由肺直走膀胱,清利湿热,导邪热从小便而去;金汁(古人常用)、银花内清外透,解暑热而畅气;杏仁辛苦微温,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分消湿热以畅三焦;通草利湿清热;竹茹温胆以泄胆火,有助于气机通畅之能。诸药合用,本方以治肺为主,兼顾三焦,可分消暑湿弥漫之邪。
1700760096
1700760097
(3)暑湿内蕴,寒凉外束:夏月天暑地湿,暑湿内蕴,因热贪凉,起居不慎,或露宿乘凉,或暑受雨淋,寒邪外袭,致使暑湿为寒邪所遏而发病。因暴寒外束,卫气郁闭,玄府闭塞,故形寒发热,周身拘急而无汗;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为寒凉所遏,经络不通,故头痛较重;暑热内炽伤津,故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邪内蕴,阻遏气机,故胸脘痞闷;苔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本病主要症状为:高热,恶寒,周身酸痛,头痛,无汗,胸脘堵满,胃不思纳。治疗可用辛香宣化兼以祛湿,如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1700760098
1700760099
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 银花9克 鲜扁豆花9克 厚朴6克 连翘6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酌情增量。
1700760100
[
上一页 ]
[ :1.7007600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