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60101
本证内有暑湿,外感寒邪,故宜外散寒邪,内祛暑湿。方中主要用香薷之辛温,疏表散寒,宣通卫气,有辛散寒邪,既温以祛寒,又辛以解表发汗,并有利暑热外透,古人谓香薷草乃夏季之麻黄也;银花、连翘清轻宣透,涤暑泄热;厚朴、鲜扁豆花燥湿和中,理气开痞。诸药相伍,共奏疏表、散寒、发汗、涤暑、化湿之效,故暑季寒束用之甚当。
1700760102
1700760103
3. 暑伤心肾 暑温开始即壮热汗出,消耗阴津,俟壮热渐退,余邪久羁,深入少阴心肾,导致心肾阴虚。水不济火,心阴不足,心火独亢,故心烦躁扰;暑伤肾液,阴津大伤,无以上承,故消渴不已;心肾阴亏,营血津伤,故舌质红绛;苔黄燥为阴伤余邪未净之象;脉象细小弦数,亦是阴虚内热之候。治疗当以滋阴清热方法。方用连梅汤(《温病条辨》)。
1700760104
1700760105
处方:黄连6克 乌梅9克 麦冬9克 生地黄9克 阿胶6克(烊化)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1700760106
1700760107
脉虚大者,气分不足,可于方中加沙参24克;若虚大而濡软,汗出较多时,再加太子参15克;若脉虚大无力,按之似芤者,急加党参15克;若虚大芤而汗出如油,两目无神者,可急给独参汤冷服。
1700760108
1700760109
暑温后期,过伤阴液,肾水亏乏,心火独亢,水不济火,故消渴引饮。开始症状为先汗出伤津,津亏水不济火,脉象从洪滑逐渐为细小弦数,舌瘦尖红干裂无液,面色干黑、暗、浊,两目无神,故急当滋阴清热并举,泄南补北共施。用连梅汤频频饮之,酌情增量,每小时需饮1~2杯。
1700760110
1700760111
本方在黄连阿胶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方中以黄连入心而清心泻火,断其伤阴之源;生地、麦冬、阿胶,滋阴养液以补心肾之阴;乌梅味酸而生津,补肝而敛汗,善解虚热之消渴。诸药配合,补泄并施,使阴复而热清,故心烦消渴即可自愈。
1700760112
1700760113
附酸梅汤方:乌梅20克 白糖30克 先煎乌梅半小时,取出加糖,俟凉饮用,可徐徐饮之。此既可生津解渴,又可敛汗而固气,为解暑清凉饮。不可一次量多,防其寒凝。
1700760114
1700760115
4. 暑热抽搐 暑热汗出过多,阴津早伤,阴不足则肝失涵养,肝阴虚则阳必亢,经络失养故抽搐时作。暑热高热,最易动风,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喉中痰鸣,脉弦细而数。在临床上,俗谓之“暑风”。其症状表现与春温之肝热动风基本相同,只是来势更猛而已。在治疗时,可用凉肝熄风方法。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味。
1700760116
1700760117
处方:羚羊角粉3克(另服) 佩兰10克(后下) 桑叶10克 生地10克 钩藤10克(后下) 菊花10克 白芍10克 竹茹6克 木瓜10克 晚蚕砂10克(布包)
1700760118
1700760119
原方加佩兰以芳香疏解,清其暑邪,疏卫以折其热;木瓜入肝味酸,能柔筋以定抽,调肝以缓痛;蚕砂泄热化浊,木瓜与蚕砂二味合用有定抽熄风之良效;桑叶、菊花疏风清热;钩藤定抽兼泄肝热;羚羊角为清肝热、定抽搐之良药,一般用粉剂0.5~1克。
1700760120
1700760121
(二)临床常见病的治疗
1700760122
1700760123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热病。它起病急骤,开始多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因暑热多伤气分,故易伤津耗气。由于壮热耗津,大汗伤气,严重时可导致津气外脱的危险。暑邪中每多挟湿邪而成暑热挟湿之证,亦有暑入阳明,化火内传,陷入营血,生痰生风,以致气营两燔,痰热窍闭,或肝风内动,发为痉挛抽搐者。其常见证候及其病情发展可参考如下。
1700760124
1700760125
(1)暑热为主(暑热入于气分):中受暑热,多在阳明气分,表现为气分炽热,症状以高热,心烦,头晕胀痛,项强,呕吐,或恶心欲呕,面赤,口干,渴饮为重,阵阵汗出,舌黄,脉象以洪滑为主。这是暑热外迫,正气不衰,虽汗出而气不短,此时即予清暑泄热法。
1700760126
1700760127
夏月感受暑热,完全以里热蒸腾,腠理开泄,迫津外出,肺受热迫为主,故身热较高,心烦,口渴,思凉饮,多汗,头晕,呼吸粗促,呕吐恶心,纯是暑热在气分,故当用白虎汤,以清暑泄热。
1700760128
1700760129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粳米30克
1700760130
1700760131
加减法:①若舌苔腻润,脉象略濡软者,方中生石膏当减量,或方中加半夏10克、陈皮6克以和胃化湿。②若口干渴饮,汗出较多,舌红干而脉弦细者,此津液已伤,改用清气生津法。
1700760132
1700760133
处方:北沙参30克 麦门冬10克 五味子5克 石斛10克 竹叶2克 知母10克 甘草10克 粳米20克 鲜西瓜翠衣30克 服法如前。
1700760134
1700760135
加减法:①若汗出较多,脉象虚濡无根,汗出如油,面色苍白,呼吸短促,逐渐四肢逆冷,这是汗多阳气大伤,当于方中加太子参10克。②若汗出之后,神疲乏力,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当急加人参粉10克(研细冲)。③若方中加人参粉,服后仍不效,可改用参附汤(人参粉10克,川附子15克),附子独煎30分钟冲入人参中,急服以防虚脱。④若是阴伤为主,舌瘦红绛,干燥无液,脉象弦细,可用大剂生脉饮急服之。⑤若阳衰已极,面色青白,脉象骤无者,可重用附子至30~50克、生龙骨30克急煎服以救之,希能益气敛津固脱,挽其亡阳。
1700760136
1700760137
(2)暑热挟湿:夏季炎暑,感受暑热,兼挟湿邪,大都侵袭肺卫,症见头晕,恶心,身热,头沉重而周身酸软乏力,有时恶寒,咳嗽痰白而稀,胸中满闷,舌白苔滑,腻润液多,大便溏薄,小溲色黄,治用芳香疏化,清涤暑热法。
1700760138
1700760139
处方:佩兰叶12克(后下) 藿香叶10克(后下) 淡豆豉10克 山栀6克 鲜西瓜翠衣30克 黄连粉3克(冲) 六一散10克(布包煎)
1700760140
1700760141
加减法:①若呕吐恶心较重时,方中加半夏10克、陈皮6克、姜竹茹6克。②若头晕痛,项部强直,呕吐甚,似喷射性呕吐时(除做腰穿检查外),可加太乙玉枢丹2克(研细)、白蔻仁2克(服药之前先服玉枢丹粉、白蔻仁粉),服后20分钟,再服汤药(汤药俟凉后服)。③若喷射性呕吐明显,汤药中加砂仁粉3克同煎冷服,玉枢丹加量至3克、白蔻仁2克、食盐2克,三味同研细末,装入胶管内,分两次以鲜生姜3克、佛手片10克,煎汤,俟凉先服,过30分钟后再服汤药(药凉后缓服)。一杯汤药可分三次服,每次隔30分钟,以防呕吐。若将药吐出,过30分钟再服。
1700760142
1700760143
(3)暑热蕴郁导致神昏:暑热蕴郁,邪热过盛,里窍郁闭,神昏谵语,影响心主。临床变化较为复杂,有时仅是烦躁不安,神志欠清,有时则为重度昏迷。分别介绍如下:
1700760144
1700760145
肺卫郁闭 暑热之邪在气分不得外解,必内迫入里,或邪盛体衰,或心气不足,皆能导致一时性的神志改变,但非邪陷心包,只要郁热得宣,卫疏郁开,气机通畅,自然向愈。
1700760146
1700760147
处方:薄荷1克(后下) 淡豆豉6克 山栀6克 连翘10克 银花6克 炒牛蒡6克 竹叶3克 芦根20克
1700760148
1700760149
此时切不可一见神昏,即投清心开窍,或乱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若误用之,最易致变,寒遏气机,卫气不疏,邪不外达,必然内逼入里,导致内陷心包,病日加重矣。
1700760150
[
上一页 ]
[ :1.7007601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