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60127
夏月感受暑热,完全以里热蒸腾,腠理开泄,迫津外出,肺受热迫为主,故身热较高,心烦,口渴,思凉饮,多汗,头晕,呼吸粗促,呕吐恶心,纯是暑热在气分,故当用白虎汤,以清暑泄热。
1700760128
1700760129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粳米30克
1700760130
1700760131
加减法:①若舌苔腻润,脉象略濡软者,方中生石膏当减量,或方中加半夏10克、陈皮6克以和胃化湿。②若口干渴饮,汗出较多,舌红干而脉弦细者,此津液已伤,改用清气生津法。
1700760132
1700760133
处方:北沙参30克 麦门冬10克 五味子5克 石斛10克 竹叶2克 知母10克 甘草10克 粳米20克 鲜西瓜翠衣30克 服法如前。
1700760134
1700760135
加减法:①若汗出较多,脉象虚濡无根,汗出如油,面色苍白,呼吸短促,逐渐四肢逆冷,这是汗多阳气大伤,当于方中加太子参10克。②若汗出之后,神疲乏力,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当急加人参粉10克(研细冲)。③若方中加人参粉,服后仍不效,可改用参附汤(人参粉10克,川附子15克),附子独煎30分钟冲入人参中,急服以防虚脱。④若是阴伤为主,舌瘦红绛,干燥无液,脉象弦细,可用大剂生脉饮急服之。⑤若阳衰已极,面色青白,脉象骤无者,可重用附子至30~50克、生龙骨30克急煎服以救之,希能益气敛津固脱,挽其亡阳。
1700760136
1700760137
(2)暑热挟湿:夏季炎暑,感受暑热,兼挟湿邪,大都侵袭肺卫,症见头晕,恶心,身热,头沉重而周身酸软乏力,有时恶寒,咳嗽痰白而稀,胸中满闷,舌白苔滑,腻润液多,大便溏薄,小溲色黄,治用芳香疏化,清涤暑热法。
1700760138
1700760139
处方:佩兰叶12克(后下) 藿香叶10克(后下) 淡豆豉10克 山栀6克 鲜西瓜翠衣30克 黄连粉3克(冲) 六一散10克(布包煎)
1700760140
1700760141
加减法:①若呕吐恶心较重时,方中加半夏10克、陈皮6克、姜竹茹6克。②若头晕痛,项部强直,呕吐甚,似喷射性呕吐时(除做腰穿检查外),可加太乙玉枢丹2克(研细)、白蔻仁2克(服药之前先服玉枢丹粉、白蔻仁粉),服后20分钟,再服汤药(汤药俟凉后服)。③若喷射性呕吐明显,汤药中加砂仁粉3克同煎冷服,玉枢丹加量至3克、白蔻仁2克、食盐2克,三味同研细末,装入胶管内,分两次以鲜生姜3克、佛手片10克,煎汤,俟凉先服,过30分钟后再服汤药(药凉后缓服)。一杯汤药可分三次服,每次隔30分钟,以防呕吐。若将药吐出,过30分钟再服。
1700760142
1700760143
(3)暑热蕴郁导致神昏:暑热蕴郁,邪热过盛,里窍郁闭,神昏谵语,影响心主。临床变化较为复杂,有时仅是烦躁不安,神志欠清,有时则为重度昏迷。分别介绍如下:
1700760144
1700760145
肺卫郁闭 暑热之邪在气分不得外解,必内迫入里,或邪盛体衰,或心气不足,皆能导致一时性的神志改变,但非邪陷心包,只要郁热得宣,卫疏郁开,气机通畅,自然向愈。
1700760146
1700760147
处方:薄荷1克(后下) 淡豆豉6克 山栀6克 连翘10克 银花6克 炒牛蒡6克 竹叶3克 芦根20克
1700760148
1700760149
此时切不可一见神昏,即投清心开窍,或乱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若误用之,最易致变,寒遏气机,卫气不疏,邪不外达,必然内逼入里,导致内陷心包,病日加重矣。
1700760150
1700760151
加减法:①若头晕,恶心,甚则呕吐,方中可加芳香疏化之品。如佩兰叶6克(后下)、藿香叶10克(后下)、竹茹3克。②若内热素盛,心烦口干,甚则渴引凉水,方中加生石膏9克(先煎)、黄连2克。③若胸中满闷者,加郁金6克、菖蒲6克、半夏10克。④若舌黄苔根厚者,当加消导通腑以泄热。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枳壳10克、槟榔10克。
1700760152
1700760153
气分热邪炽盛 邪热熏蒸,心包受扰,神志不清,甚则神昏谵语,这是正盛邪实。常见症状为高热烦躁,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神志有时不清,舌糙老且干燥无液,脉象洪数。此时当以辛寒清阳明气分邪热为主,白虎汤加味。
1700760154
1700760155
处方:生石膏24克(先煎) 知母10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银花10克 淡豆豉10克 山栀6克茅根30克 芦根30克
1700760156
1700760157
加减法:①若体质强实,内热较重,两脉洪滑有力,阵阵汗出,口干渴饮,身热较重,面色正赤,此气热过盛,舌红干燥无液,可原方加石膏至30克、花粉10克,以增清热之力。②若体质薄弱,脉象虽洪而力弱,口干不渴,或口渴不重,舌干黄苔,身热虽重而汗出不多者,原方增北沙参15克,或减石膏为15克。③若有湿邪者,脉洪濡,舌不干,汗出为黏汗不爽,方中去石膏、知母,加佩兰12克(后下)、藿梗10克(后下)、滑石10克(布包)。④若气分之热不得外达,内迫入里,波及营分,气营两燔,亦能导致神志不清,舌绛尖部起刺或皮肤斑点隐隐,脉象下沉至按部。治疗时,急当清气分,凉营血,驱热邪,使初入营分之热,转透气分而解。药用玉女煎加减。以辛寒、甘寒、咸寒合配成方,可以清气凉营,养阴折热。
1700760158
1700760159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细生地20克 元参15克 丹皮10克 僵蚕10克 茅根30克 沙参15克
1700760160
1700760161
加减法:①若素有痰湿,热灼津成痰,痰热互阻致神志不清者,当以宣卫展气机,开郁化痰浊。方中减石膏至10克,去元参。加竹叶3克、杏仁10克、前胡6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②若舌黄干厚根部尤甚,心烦,腹胀,大便4~5天不通,小溲短少者,可于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粉1克(冲)。③若误治(因服补中之味),可改用消导,根据病因,从本治疗。
1700760162
1700760163
阳明腑实,肝胆膈间有热 暑热蕴郁,肝胆膈间热炽,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郁热上蒸,内扰神明,以致神昏谵语,腹满拒按,手足運然汗出,舌苔老黄糙厚,甚则起芒刺浮黄黑,脉象弦滑有力,两侧关尺尤甚。治当急下存阴方法。药用承气之类。
1700760164
1700760165
处方:生大黄3克(研冲) 元明粉3克(冲) 瓜蒌30克 槟榔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杏仁10克 郁金10克
1700760166
1700760167
加减法:若便秘潮热,喘促不宁,痰涎壅盛,两脉滑数而右寸实大,舌苔黄腻或滑腻垢厚,此属肺与大肠痰热交阻,大肠失顺,肺失肃降,腑气不通。当用宣肺化痰,通下泄热法。方用宣白承气汤。
1700760168
1700760169
处方:生石膏15克(先煎) 生大黄粉2克(冲) 杏仁10克 瓜蒌皮20克 苏子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1700760170
1700760171
加减法:若温邪内陷心包,又腑气不通,身热神昏,舌謇肢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口渴思凉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实有力。治疗当用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仿牛黄承气法,或紫雪承气法。
1700760172
1700760173
牛黄承气法:安宫牛黄丸2丸 调生大黄粉3克 分两次服。
1700760174
1700760175
紫雪承气法:紫雪丹6克 调生大黄粉5克 元明粉5克 分三次服。
1700760176
[
上一页 ]
[ :1.7007601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