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60177e+09
1700760177 此时当注意,若单用牛黄丸、神犀丹、至宝丹等,只能开其上闭;必须兼用苦寒通腑,泄其下闭,使窍开腑通则热去,而神昏谵语可去。
1700760178
1700760179 热邪深入营分,内闭心包,神明溃乱,临床亦有两种表现,一为热陷心包,一为热伤营阴。
1700760180
1700760181 热陷心包 多为来势迅猛,热势深重。症见身热灼手,神志欠明,或昏愦不语,或神昏谵语,舌绛苔黄干燥糙老,脉形细小,脉位下移至按沉部(按,指病在营分;沉,指病在血分)。治疗当清心开窍为主。
1700760182
1700760183 处方:蝉衣3克 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元参24克 连翘15克 竹叶3克 麦门冬10克 菖蒲10克 杏仁10克 局方至宝丹1丸 分两次送下。
1700760184
1700760185 热伤营阴 多为温病日久,传至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干不渴,舌绛干裂,脉象已渐下移至按沉部位,神志不清,甚则昏迷谵语。当先考虑用透热转气法,再用甘寒、咸寒养阴清热,并加入宣畅气机之品。
1700760186
1700760187 治疗首先根据舌脉色证及病程或服药情况,有无误治等,力争先以透热转出气分而解。若属温邪日久,营阴大伤,当与甘寒、咸寒、增液为治。
1700760188
1700760189 处方:细生地30克 元参30克 白芍25克 蝉衣6克 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连翘10克 竹叶茹各6克 菖蒲10克
1700760190
1700760191 暑热炽盛,引动肝风 暑热之邪,内陷厥阴,肝阳暴张,内风骤起,筋脉拘急,频发抽搐。火热灼液成痰,上扰清窍,亦见神志症状。脉象沉弦细数。急用清热凉肝,熄风定痉方法,如羚羊钩藤汤之类。
1700760192
1700760193 处方:钩藤10克(后下) 川贝母3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竹茹6克 木瓜15克 生草10克 羚羊角粉2克(另服) 如羚羊无货,可用生石膏10克(先煎),珍珠母20克(先煎),僵蚕10克煎汤代用。
1700760194
1700760195 四、湿温
1700760196
1700760197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1700760198
1700760199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700760200
1700760201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1700760202
1700760203 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1700760204
1700760205
1700760206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如身热不扬,这是湿温典型的热型,体温虽然很高,但扪之皮肤并不灼手,或手足发凉,这是热处湿中,湿遏热伏,热被湿邪所遏,不能将热发越于外,故扪之则不灼手,若久扪则灼热甚重。其他还可见以下症状:
1700760207
1700760208 发热而脉缓濡 一般说体温与脉率是正比,但湿温病则不然,在湿温(肠伤寒)中是常见的。“相对缓脉”,所谓相对,即对发热而言,高热病人,脉率相对慢一些。因湿邪阻遏阳气,气血运行涩滞,湿邪阻遏其热,故脉搏相对缓慢。
1700760209
1700760210 发热面反淡黄 温热病发热则面红目赤,但湿温病患者体温虽高而面色淡黄,不红反见垢暗,这也是湿热交蒸,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1700760211
1700760212 发热而表情淡漠 一般说发热烦躁,但其高热往往不烦躁,反而表情呆滞。这是因为湿热郁蒸,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蒙蔽所致。
1700760213
1700760214 口干不欲饮或竟不渴 温热病中由于热伤津液,故口干渴饮,但在湿温病中可见到口干,但不欲饮,或竟不渴。因为这种口干,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湿邪阻碍气机,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润于口。治疗一不可清热,二不可生津,三不可增液,四不可苦寒攻导,只要气机通调,津液得致,三焦输布则口渴自除。
1700760215
1700760216 汗出而热势不减 湿温病不论汗出多少,不论在何部位,总之是汗出而热势不减。这是热蒸湿邪阻而不畅的结果,不是阳气通、三焦畅的正汗,这是湿热交蒸的病汗。
1700760217
1700760218 大便数日不下,但并不干结 这也是湿温的特点。由于湿郁内阻,气机不畅,肠间传导不利,大便不爽,难以畅通,但非燥屎内停不下,且舌苔不老黄垢厚,没有腹满燥实,临床时,切不可误认为燥屎内结,而苦寒攻下,反伤中阳。
1700760219
1700760220 湿热轻重的程度及其用药:
1700760221
1700760222 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在卫气之分,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故如何有效地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的关键。
1700760223
1700760224 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湿从水化,热无所结,湿浊化则热清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湿因寒而凝涩,因寒则涩而不流。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的多少,阻滞程度的重轻,可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1700760225
1700760226 湿阻 湿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困内湿不化,则邪多湿阻中焦难运。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于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阳气不升而头晕且沉。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舌苔白滑润腻,脉象滞涩而缓濡。
[ 上一页 ]  [ :1.7007601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