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60151e+09
1700760151 加减法:①若头晕,恶心,甚则呕吐,方中可加芳香疏化之品。如佩兰叶6克(后下)、藿香叶10克(后下)、竹茹3克。②若内热素盛,心烦口干,甚则渴引凉水,方中加生石膏9克(先煎)、黄连2克。③若胸中满闷者,加郁金6克、菖蒲6克、半夏10克。④若舌黄苔根厚者,当加消导通腑以泄热。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枳壳10克、槟榔10克。
1700760152
1700760153 气分热邪炽盛 邪热熏蒸,心包受扰,神志不清,甚则神昏谵语,这是正盛邪实。常见症状为高热烦躁,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神志有时不清,舌糙老且干燥无液,脉象洪数。此时当以辛寒清阳明气分邪热为主,白虎汤加味。
1700760154
1700760155 处方:生石膏24克(先煎) 知母10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银花10克 淡豆豉10克 山栀6克茅根30克 芦根30克
1700760156
1700760157 加减法:①若体质强实,内热较重,两脉洪滑有力,阵阵汗出,口干渴饮,身热较重,面色正赤,此气热过盛,舌红干燥无液,可原方加石膏至30克、花粉10克,以增清热之力。②若体质薄弱,脉象虽洪而力弱,口干不渴,或口渴不重,舌干黄苔,身热虽重而汗出不多者,原方增北沙参15克,或减石膏为15克。③若有湿邪者,脉洪濡,舌不干,汗出为黏汗不爽,方中去石膏、知母,加佩兰12克(后下)、藿梗10克(后下)、滑石10克(布包)。④若气分之热不得外达,内迫入里,波及营分,气营两燔,亦能导致神志不清,舌绛尖部起刺或皮肤斑点隐隐,脉象下沉至按部。治疗时,急当清气分,凉营血,驱热邪,使初入营分之热,转透气分而解。药用玉女煎加减。以辛寒、甘寒、咸寒合配成方,可以清气凉营,养阴折热。
1700760158
1700760159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细生地20克 元参15克 丹皮10克 僵蚕10克 茅根30克 沙参15克
1700760160
1700760161 加减法:①若素有痰湿,热灼津成痰,痰热互阻致神志不清者,当以宣卫展气机,开郁化痰浊。方中减石膏至10克,去元参。加竹叶3克、杏仁10克、前胡6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②若舌黄干厚根部尤甚,心烦,腹胀,大便4~5天不通,小溲短少者,可于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粉1克(冲)。③若误治(因服补中之味),可改用消导,根据病因,从本治疗。
1700760162
1700760163 阳明腑实,肝胆膈间有热 暑热蕴郁,肝胆膈间热炽,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郁热上蒸,内扰神明,以致神昏谵语,腹满拒按,手足運然汗出,舌苔老黄糙厚,甚则起芒刺浮黄黑,脉象弦滑有力,两侧关尺尤甚。治当急下存阴方法。药用承气之类。
1700760164
1700760165 处方:生大黄3克(研冲) 元明粉3克(冲) 瓜蒌30克 槟榔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杏仁10克 郁金10克
1700760166
1700760167 加减法:若便秘潮热,喘促不宁,痰涎壅盛,两脉滑数而右寸实大,舌苔黄腻或滑腻垢厚,此属肺与大肠痰热交阻,大肠失顺,肺失肃降,腑气不通。当用宣肺化痰,通下泄热法。方用宣白承气汤。
1700760168
1700760169 处方:生石膏15克(先煎) 生大黄粉2克(冲) 杏仁10克 瓜蒌皮20克 苏子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1700760170
1700760171 加减法:若温邪内陷心包,又腑气不通,身热神昏,舌謇肢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口渴思凉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实有力。治疗当用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仿牛黄承气法,或紫雪承气法。
1700760172
1700760173 牛黄承气法:安宫牛黄丸2丸 调生大黄粉3克 分两次服。
1700760174
1700760175 紫雪承气法:紫雪丹6克 调生大黄粉5克 元明粉5克 分三次服。
1700760176
1700760177 此时当注意,若单用牛黄丸、神犀丹、至宝丹等,只能开其上闭;必须兼用苦寒通腑,泄其下闭,使窍开腑通则热去,而神昏谵语可去。
1700760178
1700760179 热邪深入营分,内闭心包,神明溃乱,临床亦有两种表现,一为热陷心包,一为热伤营阴。
1700760180
1700760181 热陷心包 多为来势迅猛,热势深重。症见身热灼手,神志欠明,或昏愦不语,或神昏谵语,舌绛苔黄干燥糙老,脉形细小,脉位下移至按沉部(按,指病在营分;沉,指病在血分)。治疗当清心开窍为主。
1700760182
1700760183 处方:蝉衣3克 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元参24克 连翘15克 竹叶3克 麦门冬10克 菖蒲10克 杏仁10克 局方至宝丹1丸 分两次送下。
1700760184
1700760185 热伤营阴 多为温病日久,传至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干不渴,舌绛干裂,脉象已渐下移至按沉部位,神志不清,甚则昏迷谵语。当先考虑用透热转气法,再用甘寒、咸寒养阴清热,并加入宣畅气机之品。
1700760186
1700760187 治疗首先根据舌脉色证及病程或服药情况,有无误治等,力争先以透热转出气分而解。若属温邪日久,营阴大伤,当与甘寒、咸寒、增液为治。
1700760188
1700760189 处方:细生地30克 元参30克 白芍25克 蝉衣6克 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连翘10克 竹叶茹各6克 菖蒲10克
1700760190
1700760191 暑热炽盛,引动肝风 暑热之邪,内陷厥阴,肝阳暴张,内风骤起,筋脉拘急,频发抽搐。火热灼液成痰,上扰清窍,亦见神志症状。脉象沉弦细数。急用清热凉肝,熄风定痉方法,如羚羊钩藤汤之类。
1700760192
1700760193 处方:钩藤10克(后下) 川贝母3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竹茹6克 木瓜15克 生草10克 羚羊角粉2克(另服) 如羚羊无货,可用生石膏10克(先煎),珍珠母20克(先煎),僵蚕10克煎汤代用。
1700760194
1700760195 四、湿温
1700760196
1700760197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1700760198
1700760199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700760200
[ 上一页 ]  [ :1.7007601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