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60364e+09
1700760364 10. 泄化余热,甘润和中 湿温初愈,病在中下二焦,邪热退而未净,湿滞化而未清,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脾胃运化欠佳。症见胃纳不香,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力弱。湿温消耗正气,中阳大虚,温邪伤阴,阴不足,阳也虚,故脉见濡滑缓弱,沉取无力。此时用泄化余邪法,用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已向愈,此时饮食寒暖切当注意,防其正不足邪易再至。
1700760365
1700760366 处方:川石斛12克 丹皮6克 香青蒿2克 甜杏仁10克 范志曲12克 鸡内金10克 冬瓜子10克 茯苓皮10克 生熟谷麦芽各10克
1700760367
1700760368 湿温三周左右,正气大伤,故在热退正复之时,可根据脉象、舌苔、症状,以观察气血阴阳之不足,但不可一味用补法,仍当细查有无邪恋。方中用川石斛、丹皮、香青蒿以顾阴分;甜杏仁、冬瓜子、茯苓皮兼以顾阳;范志曲、鸡内金、生熟谷麦芽以助中阳消导,兼祛邪热。慎饮食、避寒热,半月之后,可向痊愈。
1700760369
1700760370
1700760371 (三)湿温病的白与汗出
1700760372
1700760373
1700760374
1700760375
1700760376
1700760377
1700760378 1. 白 是湿温病发病的特征。发热病1~2周左右,胸腹部皮肤出现小白点,似痱近疹。吴鞠通称之为白疹,即白。是湿热邪气,蕴郁卫分,湿邪外达,正气胜邪所致。湿温病(包括湿热病)正邪交争,湿阻中焦肌肤,热盛迫邪外出,发为白,似晶且亮,有浆汁且实,一周后即成枯,干凹不实,内无浆汁。若身体差,气血不足之人,多发为枯,治疗中须小心。
1700760379
1700760380 2. 汗出 湿温病一开始即有,初则头面、头颈,再则连及胸部至腹部、两腿,最后两足及脚趾中全能汗出。这是湿热交阻,遍于周身,连及脏腑。热盛则湿邪外蒸,从汗液排泄,故曰头面汗出如油,擦之不净,洗之又出。由于湿热渐化,气机渐开,周身经络渐通,故从头至项、颈、胸、腹,逐渐发展至足趾间。笔者观察临床五十年体会到,一般说,汗出至足为湿温将解,如能至足趾间,可谓即愈矣。
1700760381
1700760382 (四)湿温的四忌与三复
1700760383
1700760384 1. 忌大汗 ①湿温病不是风寒外袭,不是外感中太阳经病,故不可用解表法以求其汗。②湿为阴邪,性质重浊黏腻,难以速除,故最忌大汗,既伤气又伤液,于病有害。③湿温是湿热蕴郁,湿困热伏,湿热交阻,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误汗则湿不去,热必蒙蔽清窍,反而热增,邪陷心包,导致昏迷,病势增重。
1700760385
1700760386 2. 忌大下 ①湿热阻滞肠胃,大便难解气坠,非腑实燥结可比,此为气机不畅,腑气不行,故大便难下,非燥屎内结,故不可下。②误下损伤脾阳,湿本属寒邪,遏脾阳之运化,今再误下,脾气无力上升,故洞泄不已。
1700760387
1700760388 3. 忌滋补 ①湿本属阴邪,湿温虽有内伏之热,然必以湿为主,此时再用生地、麦冬、阿胶、龟版等甘寒滋液,湿邪则不得解。②湿温日久,下元不足,腰痛乏力,如用熟地、金狗脊、桑寄生、补骨脂等填补下元之品,也是不当,故当禁忌。
1700760389
1700760390 4. 忌温养之药 ①此指湿温病病期较长,欲用甘温益气以助其阳,而补其气者。湿温也是温邪,温邪是热,虽外有湿阻而内有伏热,故不可用甘温益气之品。②老年人患湿温初愈之后,亦不可用补命火壮元阳之药,防其死灰复燃矣。
1700760391
1700760392 湿温初愈后,临床上常有食复、劳复、感冒复三类:
1700760393
1700760394 1. 食复 湿温病痊愈之后,由于发热日久,消耗体力甚多,可能病体消瘦,面色不华,疲倦无力,甚则食欲差,脉细弱无力,此时若过食则难以消化,食积不化,脾胃难以消磨,蕴而发热,病人初愈阴分大衰,发热立作矣。
1700760395
1700760396 2. 劳复 湿温病后正气大虚,脾胃受湿所困,饮食不甘,此时不可过劳,当慎起居,少进食,微活动,注意调养。若病后正气未复,过劳正伤,阴分消耗,身热复作,此为劳复。
1700760397
1700760398 3. 感冒复 患湿温病一般日期约20天左右,正气耗,脾胃伤,一时难能恢复正常。如在将愈或初愈之时,因气候变化,体弱难以适应,最易着凉,此属反复。用药当以轻灵为主,防其伤阳。
1700760399
1700760400 五、温毒
1700760401
1700760402 温毒之名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皆载其名。晋代王叔和认为温毒是冬感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夏更遇温热而成。其后不少医家均有论述,但将其作为独立的病名,且能系统论述始于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其列为九种温病之一,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地论述。他认为温毒是“诸温挟毒,秽浊太甚”所致,治疗咽喉肿痛、耳前后肿、腮肿等病,注意宣透邪败毒,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方剂,为温毒的诊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700760403
1700760404
1700760405
1700760406
1700760407 温毒病包括很多,如常见的有大头瘟(颜面丹毒)、烂喉痧(猩红热)、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等。其共同特点为发病急,传变快,局部红、热、肿、痛或溃烂,大多有较强的传染性,甚至造成较大的流行。根据毒邪对人体损害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分为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本病好发头面、颈、咽喉部,亦有表现全身性肌肤痧(:肌肤潮红;痧:指的是肌肤上密布细小如针尖状的小痧点)。
1700760408
1700760409 临床常见病的治疗:
1700760410
1700760411 1.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是温毒邪气蕴于少阳而引起的,发于两侧腮腺,延及耳前后,以耳下腮腺肿痛起核为特点。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700760412
1700760413 (1)火郁初发阶段:身热恶寒,周身不适,头痛,咽红,两耳后腮腺肿痛,按之有核痛甚,初起无明显红肿,舌苔薄白,质略红,脉象多以浮滑数为主,此时属卫分温病,火邪郁结不化阶段,当以宣郁疏化。不可早用凉遏之品,否则热郁不宣,邪无出路,郁久化热加速而致化脓,病势加重,或可溃破。
[ 上一页 ]  [ :1.7007603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