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64924
观先父治温疹之法,妙在清泄之中佐以宣透,使邪热有外达之机,庶不致内郁为患。此仍属治营须透热转气之变法,以温疫乃营分伏热故也。温疹之治,尚且需参以宣透,况一般温病化热,更忌纯用寒凉。先父尝谓:火热当清,火郁当发。热郁于内,不得泄越,是故高热不退,若专用寒凉直折,必热郁更甚,其热更高,故当宣发疏解,此乃火郁发之之意。五十年来,吾遵先父治法以治温病高热,每收良效,愈觉“宣透”二字实乃温病治疗之关键,此是先父生前所谆谆教诲者也。
1700764925
1700764926
三、杂证重攻邪,治饮尤擅长
1700764927
1700764928
先父行医生涯,前半在清宫供职,后半出宫行医,前后医疗风格,大不相同。
1700764929
1700764930
先父的医术在宫中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为在宫中所诊帝王后妃及王公大臣,平日生活奢侈,养尊处优,所患不过伤风感冒、伤食积热,甚则无病呻吟,以求调补而已。观先父宫中医案,立论平正,立法周全,组方轻灵严密,多是疏风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开胃,宣肺化痰,乍看似属平淡,然方方煞费苦心,此皆宫中环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至宣统出宫,先父悬壶京师,每日患者盈门,疑难重症甚多,先父方乃犹鱼得水,尽展其技,一反宫中平妥之风,而用重剂、峻剂取效者多矣。
1700764931
1700764932
先父之治杂病,推崇宛丘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治当攻邪已病,邪不去则病不愈而正不复,邪去正复。子和攻邪,率用汗、吐、下三法,先父则认为:凡化痰逐饮,活瘀散结,行气开郁,消食磨积,皆在攻邪之列。尤其擅长治疗痰饮证,凡顽痰固结,变生诸证,多以王隐君礞石滚痰丸治之。若水饮停蓄,悬饮胁疼,大腹水肿,脉证俱实者,常以控涎丹、十枣汤逐之。他认为:治饮之法有二,一则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以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使阳气布则水饮不生,发汗利小便使水湿排除,此常法,人皆知之,痰饮初起或轻者则效;二则,果若水饮泛溢,充塞肌肤之间、空腔之内,非攻逐无以祛其饮,当用控涎丹、十枣汤之峻药攻逐。况水饮久蓄,多与热合,而成热饮,饮属有形,热乃无形,无形之热每与有形之饮搏结互阻而成热饮。热饮者,面色多是黑浊,形体多属瘦削,脉象弦数而按之有力,舌红苔黄腻,此虽为饮邪,却不可泥“当以温药和之”而投苓桂术甘,必以攻逐水饮为先,兼以泄热和肝。先父尝自制控涎丹,遇有热饮,免费施送,所愈病人甚多。
1700764933
1700764934
先父重视攻邪,也不忽视扶正。在治疗病家本虚标实或邪盛不虚之病时,往往采取攻补交替,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邪实而正不虚甚者,两攻一补,正太虚而邪又实者三补一攻,要在组方配伍恰当,使补而不热,攻不伤正,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对那种集攻补于一方,似乎面面俱到,实则互相掣肘,难取预期效果。
1700764935
1700764936
四、重视立法组方
1700764937
1700764938
先父久在宫中任职,临证立案以立法严谨见长,此乃太医院之遗风也。观宫中医案,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先父临床立案,在四诊清、辨证确的基础上尤重立法,其法明确严密,与病机恰合,与处方呼应,可以说以法统方,其方虽未命名,或用古方加减,或自出机杼,皆与病机相符。故其效可期,也在必然之中。凡案,一病一法一方,一脉相承,读之令人豁然开朗。先父经验丰富,凡病皆有成法可依。若治疗风温上受,邪在肺卫,症见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逆咽疼、头痛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者,用辛凉清宣苦甘泄热法,方用:
1700764939
1700764940
薄荷3克(后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淡豆豉12克 竹叶3克 苦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鲜芦根20克
1700764941
1700764942
此乃银翘散加减方,用治上焦风热初起最为切当。方与法合,其义自见。
1700764943
1700764944
又如,治疗暑热炽盛,内逼营血,身热夜甚,口干不渴,烦躁谵语,两目上视,项强肢搐,舌绛无苔,脉弦细小数,用育阴清营,凉肝熄风方法。方用:
1700764945
1700764946
鲜生地30克 沙参20克 麦冬10克 玄参30克 连翘心15克 银花15克 嫩钩藤15克(后下) 竹叶卷心3克 丹皮10克 羚羊角0.3克(冲)(或羚羊角粉1克先煎兑入。)
1700764947
1700764948
此为热伤营血,肝阴大亏,热动肝风之象。故立法育阴清营,凉肝熄风,以增液、清宫、羚角钩藤三方加减组合成方,切中病机,恰合立法,分毫不爽也。
1700764949
1700764950
总之,先父博采众家,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在脉学、温病、杂病等多方面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学习中医必须打好基础,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学起,不仅要求熟读背诵,而且要能结合临床深刻体会。多临床,多实践,锻炼望、闻、问、切的功夫,重视继承前辈经验,老师指一点,自己悟一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勤学苦练,精思熟虑,方能更上一层楼。先父的这些教导,我时刻铭记在心,身体力行。此书之以为诸同道共勉。
1700764951
1700764952
1700764953
1700764954
1700764956
赵绍琴医学全集 附:清代太医院考
1700764957
1700764958
为了考掌故之学,典章文物,繁征博引,勒为成书,并参考太医院志,凡属与太医院相关者均录之以备查考。
1700764959
1700764960
一、职掌
1700764961
1700764962
清代太医院一依明朝体制,不分满汉,职掌皆同,其宗室一律任用。清初,太医院仿明朝在临床方面共分十一科: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嘉庆二年,把痘疹科并入小方脉,咽喉科与口齿科合并,共为九科制。后来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太医院不管正骨人员。
1700764963
1700764964
道光二年奉旨“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从此以后针灸只能在民间施用,奉君则不可。
1700764965
1700764966
二、太医院官职与学位
1700764967
1700764968
太医院官职,有院使(即正院长)1名,院判(即副院长)2名(分左院判和右院判)。下有御医20人左右,负责宫中上层官员医疗事宜。再下有吏目20余人,负责一般人员医事。再下有医士20人,恩粮生20~30人,肄业生5~10人。
1700764969
1700764970
凡初进太医院之医生,仍取太医官保结。由首领官查明,粗知医书,通晓京语者,加结呈堂,面为考试,合格者准其入院,听候肄业,挨名传其到院肄业者曰肄业生。三年期满,经礼部考试取中者曰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
1700764971
1700764972
1700764973
[
上一页 ]
[ :1.7007649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