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64997
1700764998
定制太医院肄业生由太医院堂官每年分四季考试,从《内经》、《难经》、《脉经》、《本草经》及各科重要方书中出题作论,分别等第,申明礼部注册,每隔三年由礼部堂官来院考试,取中者曰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
1700764999
1700765000
同治五年改设医学馆,并将四季考改为二季考,于仲春仲秋时考之。无论医士、恩粮生、肄业生,统由堂官(即院使)面试,出题多本《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时也考《内经》、《难经》。
1700765001
1700765002
每到寅申年,太医院院使、院判,会同礼部堂官,除御医毋庸考试外,所有吏目以下各员生均一律会考,凡备卷、受卷均由收掌官批阅,由教习评定等第,由太医院堂官封送礼部复勘。到院拆封,咨行吏礼部注册。遇有应升缺出,咨行吏部查核,由院奏咨补用。凡考取一二等者,如无处分事故,按名挨次拟补;三等照旧供职,暂停升转;四等者罚停会考一次;不列等者革职留院效力,下届仍准入考。这是同治五年礼部会同太医院奏定的章程。
1700765003
1700765004
考试规章如下:
1700765005
1700765006
(1)考试出题务须明白显亮,不得割裂经文。批语亦宜从简质。
1700765007
1700765008
(2)试卷务照定式置众,不得长短不齐。卷面上印太医院字样,中填某班。即医士、医生各名目下粘浮签。接缝用教习厅印,卷面用堂印。考前由收掌官分正大光明四字填簿,照号填卷,折叠弥封,再用教习厅印。浮签楷书姓名,旁填坐号,仍钤教习厅印,半在卷半在签,用印毕将号簿固封。首领厅于需用卷外不得多备一卷。
1700765009
1700765010
(3)考试日,各员生黎明齐集,听候点名,照号入座。临点不到者扣除。
1700765011
1700765012
1700765013
(4)入座后由稽察官逐号详查,其有坐不符者立即扶出。
1700765014
1700765015
(5)题纸也按正大光明分号粘悬明白,大书,使诸生一览无遗。不准离座抄题。
1700765016
1700765017
(6)出题后,限时由稽察官挨号盖戳。其尚未得句者,印盖卷面不录。
1700765018
1700765019
(7)统限日落交卷,不准继烛。
1700765020
1700765021
1700765022
(8)交卷自行揭去浮。
1700765023
1700765024
(9)题目字句不得错落,誊真不得行草,涂抹不得至百字,不得越幅、曳白、油墨污染。
1700765025
1700765026
(10)教习阅卷只用句圈句点,不许浓圈密点,收掌均分呈堂批定。
1700765027
1700765028
七、请脉仪式
1700765029
1700765030
明代太医院,非擢任御医,如一般医士、吏目等,不得侍值内廷。清制则不然,凡属太医院官职,不分满汉,一律任用。如顺治初年供俸值宿于乾清宫东之御药房者。东药房(在紫禁城左腋)领班以御医为主,吏目、医士分班轮流值日,西药房(在紫禁城右腋)以院使、院判为领班,御医、御吏分别轮值。
1700765031
1700765032
宫廷中诊病,如给皇上、皇后、西太后(慈禧)等看病,皆谓之“请脉”。先父经常给皇上、皇后、西太后、端康皇贵妃请脉,为上层官员看病。
1700765033
1700765034
请脉与一般看病不同,提前二时通知,按时请脉。先向皇上、贵人请安,再两膝平跪,两手垂直,低首请脉(即诊脉),诊毕起立,倒行退出,回值班房开方录底,再送御药房配制。先取二付,同时煎成,分二份共四杯,御医先尝一杯,内官再尝一杯,然后进御(皇上、贵人等)。在清中叶时废除此例。
1700765035
1700765036
八、太医院衙署
1700765037
1700765038
太医院衙署原建于明永乐年间,与各部均建于前门内东南角。据《太医院志》记载,在阙东钦天监之南,西向路东,门有照壁,朱色,立额黑漆“太医院”三字,随门左右,环以群房,为门役住所。衙内左为土地祠,北向,右为听差处,南向。听差处东北隅有井一、元二、门三。左右旁门二,随门环以群房,北者为肖槽祠,南者为科房,有甬路直接二门。过宜门平台,台右置铁云牌。大堂五间,堂内恭悬圣祖仁皇帝御赐院判黄运诗,房内地板为乾隆时所特赐。大堂之左有南厅三间,西向,为御医办公之所。大厅之右有北厅三间,西向,为吏目办公之所。堂壁悬有纸屏八幅,每幅绘马八匹,共六十四匹马,为当时吏目陶起麟所绘。南廊房为医士厅、恩粮厅、效力厅,皆北向。北廊房为首领厅、教习厅,皆南向。北厅之北为藏书处。承接大堂之过厅为二堂,二堂后有三堂五间。
1700765039
1700765040
太医院堂官(院使)办公之所,名为纯庙,有御书匾额曰“诚慎堂”,堂前种竹数百竿。南有厨房、茶房各一,北有庙公所。诚慎堂之南为板库三堂,堂后西向栅门内即“先医庙址”,北有垂花门三,曰“咸济门”,是先医庙正门。门之南为焚帛炉,东有打牲亭,亭后东北有井,北有正殿,立额曰“景惠殿”,殿内圣祖御书“永济群生”,殿前松柏高耸,皆数百年之物也。焚帛炉之后有药王庙,北向,殿宇三间,亦北向。药王庙供碧霞元君暨各圣母像,殿中立古铜人,即所谓之铜神者,再东为生药库,库中有库神堂、土地殿。道光以后,药库作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太医院全部划归俄国使馆,内部损毁。光绪二十七年临时在北池子大街大悲观音院办公。后又转至地安门东皇城根兵仗局东又建新署。
1700765041
1700765042
圣驾时驻三海,太医院于西苑门南建房一所,仅五六间,称外值房,医务人员值班住宿。
1700765043
1700765044
圆明园为皇上离宫,驻跸时,医官随侍入园。园之东南有太医院御赐公所,计东西二所,西为三皇殿;东为大堂,计房八十余间,大堂内有当时院使李德宣题匾曰“春台尺五”。
1700765045
1700765046
避暑山庄为皇上行宫,早年皇上巡幸,医官随扈,由太医院筹款在行宫左近置民房数间办公。
[
上一页 ]
[ :1.7007649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