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690
1700773691
若湿邪中阻,腹痛,舌白,脉象沉濡者,加炒官桂6克、炒干姜6克、草豆蔻6克。
1700773692
1700773693
若滞热不化,当加槟榔6克、焦三仙各10克、保和丸15克(包煎)以消导分化。
1700773694
1700773695
(二)清化湿热,兼以导滞
1700773696
1700773697
痢疾偏于热重,寒湿较轻,烦热口干,滞下黏稠,小溲色黄,苔白浮黄,脉象细弦且数。用清化湿热方法,仿葛根芩连汤意。
1700773698
1700773699
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0克 生甘草10克 木香6克 焦三仙各10克 防风6克
1700773700
1700773701
加减法:
1700773702
1700773703
若带有赤白脓血者,方中加炒槐米10克、炒地榆10克、忍冬藤20克。
1700773704
1700773705
若气坠较重,舌白苔腻,便中带有白黏液,乃热郁气分,湿阻特甚,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藿梗10克。
1700773706
1700773707
若舌苔黄厚,可加焦三仙各10克、花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20克。
1700773708
1700773709
(三)苦以燥湿而减其坠,消导积滞分理寒热
1700773710
1700773711
表邪已解,湿热不化,与寒湿积滞互阻,腹痛,里急后重,便有脓血,舌红,苔黄根厚,脉象弦滑且数。可用苦温燥湿兼消导积滞方法。
1700773712
1700773713
赤、白芍各10克 炒官桂5克 葛根6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木香6克 槟榔10克 大黄粉1克(冲)
1700773714
1700773715
加减法:
1700773716
1700773717
若便下白多红少,腹痛气坠,方中加炮姜炭5克、厚朴6克、藿苏梗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1700773718
1700773719
若有寒热时作,加苏叶6克、白芷3克、防风6克。
1700773720
1700773721
若舌苔黄垢可加重大黄粉用量至3克,或加枳实6克、元明粉1~2克(冲)。
1700773722
1700773723
(四)升降分化,苦寒泄热,以止热痢
1700773724
1700773725
湿热积滞,久则深入血分,腹痛较重,下痢赤多白少,小溲色黄,舌红口干,脉象弦滑急数。用苦以坚阴,升降分化方法,仿白头翁汤方意。
1700773726
1700773727
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白头翁10克 黄柏10克 秦皮10克 银花30克 炒地榆15克 防风6克
1700773728
1700773729
加减法:
1700773730
1700773731
若腹痛较重者,加赤、白芍各15克、炙草10克、生香附10克。
1700773732
1700773733
若苔白滑腻,脉象濡滑,此属尚有湿阻,仍可用些温化之品,但量不可重。方中可加炒官桂1.5克、炒槐花10克、炮姜炭1.5克、木香6克。
1700773734
1700773735
若舌苔垢厚,此积滞较多,可于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炭3~5克。
1700773736
1700773737
(五)甘寒育阴以治其本,苦泄折热兼顾其标
1700773738
1700773739
热痢较重,或消耗日久,热烁阴伤,形体消瘦,舌绛少津,脉象细数,干呕不止,不能入食。属噤口痢,可用增补阴液兼以泄热方法。
[
上一页 ]
[ :1.700773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