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374e+09
1700773740
1700773741 沙参1.5克 麦门冬10克 赤、白芍各12克 冬瓜皮30克 黄连6克 白头翁12克 银花30克
1700773742
1700773743 并用牛奶、米汤补充体液,增加营养。如口不能食,药物难进,可用鼻饲。
1700773744
1700773745 加减法:
1700773746
1700773747 若中气不足,方中加西洋参粉10~20克,分3~4次冲服。或加人参汤(阴虚舌红口干者不用)。
1700773748
1700773749 若体弱,正气不足,可配用养血育阴药物,不可纯用苦寒。
1700773750
1700773751 (六)升阳化湿调其气机,香运温中扶其后天
1700773752
1700773753 素体下焦虚寒,或暑天过食寒凉,脾胃阳气受遏,升力不足,寒湿积滞不化,下痢白多赤少。或暑热积滞互阻,过服寒凉之剂,热郁于下,寒阻于上,形成冰伏。症见中脘堵闷异常,苔白腻如积粉,边尖绛而液少,里急后重,腹痛绵绵不休,得暖则痛势稍缓,脉象沉濡,按之弦滑略数,或沉伏似涩,面色萎黄,周身无力。此乃寒湿阻于膈上,积滞热郁凝而不化,气机不行,热则自热,寒则自寒,升降阻遏,三焦不通,必当升阳温化,转其气机,缓图祛热。
1700773754
1700773755 苏叶梗各6克 苍术6克 厚朴6克 炮姜6克 炒官桂6克 木香6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1700773756
1700773757 加减法:
1700773758
1700773759 若分化之后,热郁明显,仍当改用升阳化湿,兼佐导滞方法,令病人禁食、少餐,以调胃肠功能。
1700773760
1700773761 若积滞明显时,当消导化滞,调和脾胃。
1700773762
1700773763 (七)升降分化,兼祛湿滞,疏调胃肠,求其痢愈
1700773764
1700773765 痢疾经久不愈,正气大伤,滞热未清,脾胃升降失和,可用升降分化,疏调胃肠。
1700773766
1700773767 葛根6克 焦三仙各10克 炒官桂3克 炮姜3克 升麻6克 木香6克 砂仁2克 枳壳10克 焦白术10克
1700773768
1700773769 加减法:
1700773770
1700773771 若素体中气欠充,脾胃运化不佳,可加党参3克、黄芪6克,以益其气而扶脾胃。
1700773772
1700773773 (八)升阳扶脾以开其胃,益气补中调养中焦
1700773774
1700773775 痢下日久,正气渐虚,脾胃难以运化,升力不足,大便下坠加重,甚则屡见脱肛,脉虚弱,舌胖嫩,苔滑润。治之必从本调。
1700773776
1700773777 升麻10克 柴胡6克 葛根10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党参6克 白术10克 炙草10克 山药10克 冬瓜皮30克
1700773778
1700773779 加减法:
1700773780
1700773781 若气虚下肢浮肿者,加黄芪20~30克,人参粉1~3克(冲),或加补骨脂10克、熟地黄15克。
1700773782
1700773783 (九)益其气温养中焦,升清阳兼用止涩
1700773784
1700773785 高年久病,正气难以恢复,大便滑脱,气短汗出,两目昏花,甚则脱肛不升。必当温涩合用,从本治疗。
1700773786
1700773787 升麻10克 党参12克 苍、白术各15克 炮姜6克 炒官桂10克 干姜6克 淡附片10克(先煎) 诃子肉12克 芡实米30克 茯苓20克
1700773788
1700773789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73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