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820
1700773821
若体质偏弱而气滞又甚者,可于方中加白檀香3克、紫降香5克、蔻仁2克。
1700773822
1700773823
如体弱气虚者,不可进破气散结之品,可用橘叶3克、绿萼梅6克、代代花6克。
1700773824
1700773825
病人体质过虚而又气分郁结时,可于补正之中加砂仁1~2克即可。破气之品不可过多,防伤正气。
1700773826
1700773827
(三)养血育阴,润燥通幽
1700773828
1700773829
阴血不足,肠道失于濡养,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心烦多梦,小溲黄少,舌红口干,脉弦细。用养血润便方法。
1700773830
1700773831
生、熟地各10克 当归10克 赤、白芍各10克 菟丝子10克 黑木耳10克 黑芝麻10克 阿胶珠10克 桑寄生16克 肉苁蓉12克
1700773832
1700773833
加减法:
1700773834
1700773835
若病人湿邪较重,气机不畅,可于方中加疏风化湿之品,防其湿阻而膈间不畅。
1700773836
1700773837
若血虚而肝热又起,先以泄其虚热为主,可用苦泄折热之剂1~2剂,俟热除,再行养血育阴。
1700773838
1700773839
若血虚燥热明显,可加油润之药,如桃仁、杏仁、郁李仁、松子仁之类。
1700773840
1700773841
(四)养血和营,润燥泄热
1700773842
1700773843
血虚化燥,形瘦多火,面色黑浊,便干带血,肛裂,久则生痔。用养血和营润燥方法。
1700773844
1700773845
白芍20克 生地12克 黄芩12克 麻仁10克 黑桑椹16克 黑芝麻15克 瓜蒌16克
1700773846
1700773847
加减法:
1700773848
1700773849
若血热肛裂,舌绛尖部起刺,全是燥热化火之象,加生地榆10克、炒槐米10克、鬼箭羽10克。
1700773850
1700773851
若燥热较重,溲赤且热,加桃、杏仁以润燥,并可酌情加元明粉2~3克(冲),但不可过用久用。
1700773852
1700773853
(五)益气补中以助其正,升阳扶脾求其便通
1700773854
1700773855
中气不足,无权推动,大便秘结,便后气短,语音低微,腹胀纳少,苔白质嫩,脉虚大。治以补中行气法。
1700773856
1700773857
党参10克 黄芪30克 白术12克 茯苓10克 炙草10克 附子10克(先煎) 肉桂末3克(冲) 升麻6克
1700773858
1700773859
加减法:
1700773860
1700773861
若阳虚气弱较甚者,可加人参粉3~5克(分冲),黄芪可增量。
1700773862
1700773863
若遇气虚便秘者,单用升麻3克、白术60克,亦每能奏效。
1700773864
1700773865
若病人腹胀,气机不畅时,可加砂仁3克、木香6克,或仿六君子丸用之亦可。
1700773866
1700773867
(六)温阳以化湿,补火以通便
1700773868
1700773869
冷秘乃寒湿久积脾胃而成,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中焦运化失职,阴凝固结,唇白口淡,舌胖,苔白腻,脉多沉迟虚弱。用温阳补火方法。
[
上一页 ]
[ :1.700773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