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3870
1700773871
淡附片15克(先煎) 淡吴萸10克 淡干姜10克 黄芪30克 肉桂子6克 党参20克 炙草10克
1700773872
1700773873
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病的人,若治疗得当,效果明显。
1700773874
1700773875
若服药有效,而不巩固,时时反复者,可酌情加重药量:附子可加至30~60克(先煎),党参量加至30克,黄芪量加至60克。
1700773876
1700773877
肠痈(三法)
1700773878
1700773879
中医的肠痈,包括了阑尾炎及肠部、腹部炎性甚则化脓性的一些疾病。病机是:膏粱积热,饥饱劳伤,或产后瘀血未净等,气血凝滞,留积生热,使血肉腐败,化而为脓。《内经》指出:“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兹分三个阶段论述其辨证施治。
1700773880
1700773881
(一)清化湿热,活血消痈
1700773882
1700773883
此阶段多见:腹痛拒按,身热恶寒,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多滑数。可用清化、活血方法。
1700773884
1700773885
苏叶6克 银花30克 丹皮10克 蚤休12克 花粉12克 防风6克 大黄6克 芒硝3克(冲)
1700773886
1700773887
加减法:
1700773888
1700773889
在早期,可用宣散之品,以宣郁通络,使其气血畅达,痛必止矣。亦可辅助以热敷温熨,以疏通气血,缓解疼痛。一般可用炒盐500~1000克,俟热时加小茴香30~60克,再炒1~2分钟,加醋60~90克,俟酸味放出,用厚布包好,熨于痛处。
1700773890
1700773891
上面所说的“宣散”,不是单指辛温发散之品,应随证情而酌情选药,总以宣通气血为目的。如确是风寒闭表而致内郁化热,症见头身重痛,恶寒发热,苔白,脉紧者,可用辛温发散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阳解郁,还有活血通窍之功,只要表闭开,则内热散矣;若在暑热季节,症见头晕、恶心、胸闷、身热等,首先应想到暑与湿的问题,可用芳香疏解药物以宣化暑湿之邪。若热象明显,再于方中加用苦温化湿之品;若属风热上扰,则可选用轻清宣透之品,以宣散风热。
1700773892
1700773893
总之,治疗肠痈,必须审证求因,从本治疗。切不可一见发热,诊为炎症,即投清热解毒,这样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1700773894
1700773895
(二)疏风清热,活血化瘀,佐用解毒,以消肿痛
1700773896
1700773897
在脓已成阶段,腹肌紧张,疼痛局限,按之痛甚,反跳痛明显,此时当疏风清热,活血解毒,以消肿缓痛。前人常用“疏风”二字,究竟如何解释?笔者认为:《内经》所说:“火郁发之”,是指火热郁结时,必须先用疏风宣透之品发其邪,郁开则火热自散。这样治疗火热郁结比单用清热法胜似多多矣!若不加疏风之品而单纯清热,则郁不能开,热不得散,反有寒凉郁遏之虞。根据这个道理,古人常在“清热”之前,加用“疏风”二字,实为启迪后人,广开治疗门径。
1700773898
1700773899
荆芥穗10克 防风6克 马尾黄连10克 薏米30克 败酱草30克 生草梢10克 丹皮10克
1700773900
1700773901
加减法:
1700773902
1700773903
若属火郁过重时,可加疏风散热之品,如银花30克、连翘15克。
1700773904
1700773905
若热势较重,深入血分,当加重凉血清热解毒之品,药如:银花20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蒲公英30克等。
1700773906
1700773907
若属血分郁热,胃肠积滞,可加大黄1~3克。
1700773908
1700773909
(三)化瘀以排其脓,活血求其痈愈
1700773910
1700773911
肠痈溃脓以后,症状平稳,可用活血化瘀方法,既排脓又促其痈面收敛,仿薏苡仁汤。
1700773912
1700773913
薏苡仁30克 赤、白芍各15克 花粉10克 当归10克 茜草10克 柴胡6克 苍术6克 防风6克
1700773914
1700773915
脓溃以后,早期以化瘀和血为主;中期应调和气血;最后以调和脾胃收功,此乃肠痈恢复期的一般治疗方法。
1700773916
1700773917
早期脓将净时,可加丹皮10克,若无热象,亦可加黄芪15克促其愈合。
1700773918
1700773919
在收口恢复阶段,可加珍珠粉1~3克(冲)、三七粉1克(冲),以促其收敛生肌。
[
上一页 ]
[ :1.700773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