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02e+09
1700774020 加减法:
1700774021
1700774022 若表湿较重,必加宣化药,如苏叶、羌活、独活等;在中焦必当加二陈汤、苍、白术之类;在下焦必重用淡渗之药,如滑石、泽泻、冬瓜皮、茯苓皮等。
1700774023
1700774024 若热邪较重时,加苦泄之药,但不可过量,防其伤脾而成中满。
1700774025
1700774026 (三)苦寒清泄,少佐芳化
1700774027
1700774028 在黄疸病人中,如热重于湿时,必以口苦心烦为主,大便干结,小溲赤黄,舌红苔黄,脉多滑数,或滑数有力。治宜苦寒清泄方法,宗茵陈蒿汤方意。
1700774029
1700774030 茵陈24克 虎杖30克 山栀6克 防风6克 荆穗炭6克 黄柏6克 大黄3克(后下)
1700774031
1700774032 热胜之时,易于伤阴,本阶段慎用淡渗利湿之品,因为过用此品,湿未必能祛,反易使阴分受伤,热反增重。
1700774033
1700774034 阴黄
1700774035
1700774036 面目黄色晦暗如烟熏,精神萎弱,乏力困倦,四肢不温,畏寒少食,大便溏薄不实,或便如黑色,便后气短,小溲不利,舌淡苔白,体胖有齿痕,脉多沉迟,或沉细无力,晚期腹部胀满,甚则如鼓,或有筋现脐突之危象。
1700774037
1700774038 (四)温寒健脾,化湿退黄
1700774039
1700774040 体弱,下元不足,脾肾虚寒,湿郁发黄,苔白滑,脉沉迟。必须用温运健脾,以化湿退黄。
1700774041
1700774042 桂枝10克 苍、白术各10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干姜3克 淡附片3克(先煎) 淡吴萸3克 苏木9克
1700774043
1700774044 加减法:
1700774045
1700774046 若由于脾阳不运,湿阻不化,气机不开,黄染日久不退,必要时加入风药助其升阳,阳升而郁自开,湿渐化而黄可退。
1700774047
1700774048 若脉象有力,苔白腻厚,可加草豆蔻3克或白蔻仁3克,以燥湿开郁。
1700774049
1700774050 (五)温寒化湿,益气补正,以退阴黄
1700774051
1700774052 寒邪偏重,手足逆冷,畏寒喜暖,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白胖而苔滑腻,脉沉迟,按之无力,甚则沉细微弱。可用益气补正,温寒化湿法。
1700774053
1700774054 附子10克(先煎) 干姜3克 党参10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肉桂3克 黄芪12克 炙草12克
1700774055
1700774056 加减法:
1700774057
1700774058 若体质过弱,或年老体衰,可加人参粉6克(另服)、鹿茸粉1~2克(另冲)、河车粉3克(另冲)。
1700774059
1700774060 若肾阳素亏,可加附子至20~30克(先煎)、巴戟天10克、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
1700774061
1700774062 若阳气不能运化,升力不够时,可加升麻、柴胡、防风之类以升阳疏化,助其脾运。
1700774063
1700774064 (六)养血柔肝以缓胁痛,调和气血退其阴黄
1700774065
1700774066 体质薄弱,肝血不足,血虚经脉失养,过劳则胁间作痛,绵绵不绝,性情急躁,脉象细弦。当以调养气血为基础,以化湿郁而退黄。
1700774067
1700774068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茯苓12克 白术10克 香附10克 绿萼梅10克 阿胶珠10克
1700774069
[ 上一页 ]  [ :1.700774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