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397e+09
1700773970
1700773971 因其病日已久,宜用丸、散、膏剂缓缓调之,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之类。
1700773972
1700773973 (五)益气补正,养血活络
1700773974
1700773975 素体虚弱,正气已衰,实邪尚在,腹中有积块(有形的肿物),过劳即重,得休息则病势即缓,一身乏力,舌淡苔润,舌边、尖有小瘀点,脉象虚弱。必从扶正入手,用益气补正,养血通络方法治疗,外贴化痞攻瘀膏药。
1700773976
1700773977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党参6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炙草10克 丝瓜络10克
1700773978
1700773979 外用阿魏化痞膏,贴于患处。
1700773980
1700773981 (六)益气补血,活络通瘀,消散积聚,丸以缓治
1700773982
1700773983 积聚年深日久,实邪仍在,气血早衰,腹中有积块,硬痛不移,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萎黄黑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月事衰少,色深有块,经行腹痛,舌紫暗而胖,边有瘀斑,脉沉弱细涩。气虚血少,络脉瘀阻,虚实夹杂为患,纯攻则碍虚,纯补则敛邪,病非一日,不可急于求成,当用攻补兼施方法,以丸剂缓缓求之。
1700773984
1700773985 旋覆花15克 当归30克 赤、白芍各30克 肉桂15克 元胡9克 炙鳖甲90克 党参30克 茯苓30克 白术30克 枳实15克 黄连15克 莪术15克 三棱15克 独活15克 防风15克 焦楂炭60克 青、陈皮各30克
1700773986
1700773987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午、晚各服6克,或早晚各1次,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暂停。
1700773988
1700773989 这是一张丸药方,适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病人,表面看来药量比汤剂小,但长期服用,持之以恒,多能得满意疗效,这是本人在60余年临床实践中颇有体会的。在服丸药期间,应嘱患者节制饮食,逐渐增加体力活动,以配合治疗。
1700773990
1700773991 笔者认为,对于丸药的处方必须考虑全面,尤其应注意补正与祛邪两个方面。究竟是以补正为主,还是以祛邪为主?当视其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在邪实的时候以祛邪为主;在正虚的时候就必须重在补正。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若正气虽衰,气血瘀滞特别甚,邪不祛则正气不能复,则当先攻其邪,寓补于攻,使邪祛正安;也有时候,邪虽未祛,但正气不支,不扶正则无以祛邪,又须以扶正为先,寓攻于补。总之,要根据脉、舌、色、症全面分析,才能用药得当,疗效满意。
1700773992
1700773993 黄疸(七法)
1700773994
1700773995 黄疸以一身面目皆黄、溺黄为主症。《金匮要略》里对本病叙述颇详。明代张景岳总结了古代的经验,提出治疗黄疸不出阴、阳两大证,阳证多实,阴证多虚。所以在临证时我们就分阴黄与阳黄即可。尤在泾认为:“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也”。阳黄是湿从火化,郁热于里,湿热蕴蒸,胆汁外溢,浸于肌肉,皮肤色如熏黄,目黄尤甚。阴黄乃湿困脾阳,运化无权,气血瘀阻,胆汁流通不畅,溢于皮肤,故色暗而无光泽,发病较慢,病程较长。这两种黄疸本质不同,其治疗也就因之而异,兹分述如下:
1700773996
1700773997 阳黄
1700773998
1700773999
1700774000 面目周身呈现鲜明的橘子黄色,身热烦渴,心中灼热,或心中懊而灼热如焚,多梦口苦,胸闷纳呆,脘腹堵胀,大便秘结,小溲赤黄短少,舌苔黄腻,质红且干,脉象濡滑,或滑数有力。在治疗时,早期当以宣阳化湿为主,后期必须详审热郁的程度,斟酌选用清泄药物。
1700774001
1700774002 (一)宣阳化湿,兼以泄热,退其黄染
1700774003
1700774004 外感湿热,表气闭遏,头沉胸闷,周身乏力,口淡无味,甚则恶心欲呕。当宣阳化湿,以疏表邪,并兼泄热,退其黄染,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意。
1700774005
1700774006 麻黄3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荆芥穗10克(炒) 杏仁10克 黄芩12克 虎杖30克 泽兰12克
1700774007
1700774008 加减法:
1700774009
1700774010 若内热较重时,辛温疏散之药当少用,酌用清热之品,方中可减麻、桂、荆、防,加马尾连10克、栀子10克、银花12克。
1700774011
1700774012 若湿热夹滞,舌苔黄腻垢厚,可于方中酌用化滞之品,轻则加焦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重则可用川军炭、生大黄之类,但量不可重,重则攻伐过度,反而伤脾。总之,治湿热夹滞,必须湿、热、滞互相参酌,不可偏执一端。
1700774013
1700774014 (二)风胜湿,苦泄热,佐以淡渗
1700774015
1700774016 湿重于热,黄染明显,口淡乏力,舌胖滑润,脉象濡软。用疏风苦泄,少佐淡渗方法,宗茵陈五苓散为治。
1700774017
1700774018 茵陈30克 泽兰12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苍术12克 泽泻12克 茯苓12克
1700774019
[ 上一页 ]  [ :1.700773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