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4320
1700774321
加减法:
1700774322
1700774323
若服药后大便泻势较重者,暂停服药,缓一日再服。若脉症仍实者,可再服1剂。
1700774324
1700774325
若患者体质较差,服1~2剂后,当改用平和之剂。根据具体情况,改用利水、祛风、扶脾等法。总之,早期以宣疏为主,晚期当考虑扶正。饮食亦当加倍注意。
1700774326
1700774327
(四)益气补中以温阳化水,扶脾利湿而退其浮肿
1700774328
1700774329
1700774330
水肿日久,脾运大伤,四肢浮肿较重,皮肤光亮,按之而不起,小便不畅,舌淡苔白腻,两脉濡缓。必须用益气扶脾利湿法以退水肿。
1700774331
1700774332
黄芪12克 桂枝6克 苍白术各6克 防风6克 防己12克 茯苓20克 大腹皮10克
1700774333
1700774334
加减法:
1700774335
1700774336
若服药有效时,可以加大剂量。
1700774337
1700774338
若服药后,心烦梦多,肿势不减,甚则舌红口干,此属热郁于内,必须先清其热,后议温阳。
1700774339
1700774340
(五)温脾阳,化饮邪,以退阴水
1700774341
1700774342
水肿日久,正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全身高度水肿,面色萎黄不华,胸脘闷胀,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溲不畅,四肢发凉,脉象沉缓力弱。可用温脾阳且化饮方法。
1700774343
1700774344
黄芪30克 防己12克 防风6克 苍、白术各10克 茯苓20克 桂枝木10克 淡附片6克(先煎) 干姜6克
1700774345
1700774346
脾阳不振,水饮不化,多因命门火衰而致,必须用桂、附以温命门,俟命火壮,脾得温,则水自化矣。
1700774347
1700774348
加减法:
1700774349
1700774350
若元阳不足,命火过衰,可加重桂、附之量。
1700774351
1700774352
(六)益脾阴,清虚热,活络退肿
1700774353
1700774354
水肿亦有因脾阴伤而致者,往往脾阴不足,虚热内生,胃有湿滞,络脉不和,症见周身浮肿,心烦口干,小溲短赤,舌质红瘦,脉象细数。必当益其脾阴,清其虚热,通络化湿,以退其肿。
1700774355
1700774356
沙参10克 生山药20克 生扁豆20克 生苡米20克 冬瓜皮30克 生白术10克 丝瓜络10克 大腹皮10克
1700774357
1700774358
加减法:
1700774359
1700774360
若湿邪较重时,也可加些风药,以散风祛湿,使湿邪化则肿易退。
1700774361
1700774362
若胃中积滞不化,舌苔糙垢者,可加焦三仙各10克。
1700774363
1700774364
(七)温肾以通阳,气化肿自消
1700774365
1700774366
1700774367
肾阳不足,全身弥漫作肿,腰以下为重,按之而不起,精神困倦,四肢不温,舌体胖嫩,苔滑润。用温肾通阳,化气退肿方法。
1700774368
1700774369
淡附片10克(先煎) 淡吴萸6克 淡干姜6克 炒川椒目3克 云茯苓30克 冬瓜皮30克 肉桂子3克
[
上一页 ]
[ :1.700774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