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3e+09
1700774300
1700774301 肺气不宣,三焦不利,湿热蕴蓄,身热烦渴,一身浮肿,头晕且胀,甚则神志昏迷,小溲赤少,甚则尿中带血,舌红绛而口干,脉弦滑且疾数。必须清热凉血,宣肺化湿为法。
1700774302
1700774303 苏叶3克 荆芥穗10克 防风6克 蝉衣6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杏仁10克 赤芍10克 连翘25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焦山栀12克 菖蒲9克
1700774304
1700774305 热重者酌情加局方至宝丹半丸分两次服。
1700774306
1700774307 加减法:
1700774308
1700774309 若肺胃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以泄肺胃之热。
1700774310
1700774311 若舌苔黄厚者,加入消导之品,如保和丸之类。
1700774312
1700774313 若尿中带血者,可于原方酌减辛宣药物,加炒地榆10克、炒槐米10克、白头翁10克,以清化下焦湿热,凉血止血。
1700774314
1700774315 (三)宣气机通畅三焦,泻腑浊峻下逐水
1700774316
1700774317 热与水结,三焦不通,发为水肿。周身沉重,胸脘痞满,小溲黄少,大便干结,舌苔老黄垢厚,质红且干,两脉沉弦且实,按之有力。脉症皆实,可用峻剂猛攻以逐水邪而退肿势,仿舟车丸之类。
1700774318
1700774319 苏叶6克 羌活6克 防风6克 青、陈皮各9克 茯苓皮15克 大腹皮10克 赤小豆15克 商陆6克 黑、白丑粉各1.5克(冲) 太乙玉枢丹1.5克(研冲)
1700774320
1700774321 加减法:
1700774322
1700774323 若服药后大便泻势较重者,暂停服药,缓一日再服。若脉症仍实者,可再服1剂。
1700774324
1700774325 若患者体质较差,服1~2剂后,当改用平和之剂。根据具体情况,改用利水、祛风、扶脾等法。总之,早期以宣疏为主,晚期当考虑扶正。饮食亦当加倍注意。
1700774326
1700774327 (四)益气补中以温阳化水,扶脾利湿而退其浮肿
1700774328
1700774329
1700774330 水肿日久,脾运大伤,四肢浮肿较重,皮肤光亮,按之而不起,小便不畅,舌淡苔白腻,两脉濡缓。必须用益气扶脾利湿法以退水肿。
1700774331
1700774332 黄芪12克 桂枝6克 苍白术各6克 防风6克 防己12克 茯苓20克 大腹皮10克
1700774333
1700774334 加减法:
1700774335
1700774336 若服药有效时,可以加大剂量。
1700774337
1700774338 若服药后,心烦梦多,肿势不减,甚则舌红口干,此属热郁于内,必须先清其热,后议温阳。
1700774339
1700774340 (五)温脾阳,化饮邪,以退阴水
1700774341
1700774342 水肿日久,正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全身高度水肿,面色萎黄不华,胸脘闷胀,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溲不畅,四肢发凉,脉象沉缓力弱。可用温脾阳且化饮方法。
1700774343
1700774344 黄芪30克 防己12克 防风6克 苍、白术各10克 茯苓20克 桂枝木10克 淡附片6克(先煎) 干姜6克
1700774345
1700774346 脾阳不振,水饮不化,多因命门火衰而致,必须用桂、附以温命门,俟命火壮,脾得温,则水自化矣。
1700774347
1700774348 加减法:
1700774349
[ 上一页 ]  [ :1.70077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