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4350
若元阳不足,命火过衰,可加重桂、附之量。
1700774351
1700774352
(六)益脾阴,清虚热,活络退肿
1700774353
1700774354
水肿亦有因脾阴伤而致者,往往脾阴不足,虚热内生,胃有湿滞,络脉不和,症见周身浮肿,心烦口干,小溲短赤,舌质红瘦,脉象细数。必当益其脾阴,清其虚热,通络化湿,以退其肿。
1700774355
1700774356
沙参10克 生山药20克 生扁豆20克 生苡米20克 冬瓜皮30克 生白术10克 丝瓜络10克 大腹皮10克
1700774357
1700774358
加减法:
1700774359
1700774360
若湿邪较重时,也可加些风药,以散风祛湿,使湿邪化则肿易退。
1700774361
1700774362
若胃中积滞不化,舌苔糙垢者,可加焦三仙各10克。
1700774363
1700774364
(七)温肾以通阳,气化肿自消
1700774365
1700774366
1700774367
肾阳不足,全身弥漫作肿,腰以下为重,按之而不起,精神困倦,四肢不温,舌体胖嫩,苔滑润。用温肾通阳,化气退肿方法。
1700774368
1700774369
淡附片10克(先煎) 淡吴萸6克 淡干姜6克 炒川椒目3克 云茯苓30克 冬瓜皮30克 肉桂子3克
1700774370
1700774371
加减法:
1700774372
1700774373
若属肾阳不足,下肢清冷,可酌将药量加重。如兼中气不足时,加益气补中之品,如参、芪、术、草之类。
1700774374
1700774375
若虚阳上浮,头目眩晕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以潜阳定眩。
1700774376
1700774377
(八)益火填精调补阴阳,化气行水以退其肿
1700774378
1700774379
久病脾虚及肾,阴阳两亏,浮肿经久不愈,下肢尤甚,面色萎黄,一身乏力,腰脊酸痛,有时心烦急躁,舌胖腻而尖部发红,脉沉弱,按之弦细。必须既温阳又填精,阴阳两顾。
1700774380
1700774381
附子10克(先煎) 白术12克 芍药12克 茯苓30克 当归12克 熟地18克 芡实25克 山药25克 山萸肉10克 泽泻6克
1700774382
1700774383
加减法:
1700774384
1700774385
本方既治脾肾之阳虚,又顾脾肾之阴亏,临床可根据脉、舌、色、症,分清阴阳两者亏损程度之重轻,酌情加减。
1700774386
1700774387
若阴阳两虚之外,又有热郁于内时,可先用丹栀逍遥散以调肝解郁清热,俟其郁解热除,再行调补。
1700774388
1700774389
1700774390
赵绍琴医学全集 五淋(九法)
1700774391
1700774392
小便淋沥涩痛叫作淋证。中医方书中多分为五淋:气淋、石淋、血淋、膏淋、劳淋。分别讨论其治疗法则如下:
1700774393
1700774394
(一)清利湿热,化石通淋
1700774395
1700774396
石淋多因阴虚热盛,湿阻不化,结于下焦而致,症见少腹隐痛,小便艰难或浑浊,尿中夹有砂石,痛不可忍,砂石排出后疼痛即减。一般采用清利湿热、化石通淋方法。
1700774397
1700774398
石韦30克 冬葵子10克 杏仁10克 瞿麦10克 防风6克 琥珀1克(研细末,装胶囊送下)
1700774399
[
上一页 ]
[ :1.700774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