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44e+09
1700774440 细生地15克 杏仁10克 木通3克 竹叶6克 生甘草10克 炒槐花10克 白头翁12克
1700774441
1700774442 加减法:
1700774443
1700774444 若因外感,荣卫不和,兼头痛恶风,周身酸痛者,可加苏叶6克、荆穗炭10克,以和血调气疏表。
1700774445
1700774446 若血热郁结较重,大便色黑或干结时,可加大黄3克,或大黄粉0.5~1克(冲服)。
1700774447
1700774448 (五)育阴清热,和血止红
1700774449
1700774450 血淋日久,阴分热炽,心烦急躁,夜寐梦多,日晡低热,五心灼热,舌红口干,脉细弦略数。用育阴清热,和血止红方法,仿小蓟饮子化裁。
1700774451
1700774452 小蓟15克 鲜藕30克 生蒲黄12克 侧柏炭10克 阿胶珠10克 茜草根10克 白芍15克 炒槐米12克
1700774453
1700774454 加减法:
1700774455
1700774456 若血热阴伤重者,可用鲜藕100克打汁、鲜汉三七100克洗净打汁或三七粉3克拌匀、鲜白茅根100克打汁、鲜生地100克打汁,徐徐饮之。
1700774457
1700774458 若溲时痛势较重,可加血琥珀末3克、云南白药1克共装胶囊服下。
1700774459
1700774460 (六)益气养血,保元止红
1700774461
1700774462 血淋已久,气血两虚,脾失统摄,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唇白舌胖质淡,脉象虚弱无力。可用养血益气保元方法。
1700774463
1700774464 肉桂心0.5克(研冲) 炙甘草15克 人参粉3克(研冲) 黄芪20克 白术10克 当归10克 龙眼肉30克 净丝棉3克(焙灰冲)
1700774465
1700774466 此属脾虚气不摄血之证,用药多为甘温之品,因此必须详诊细辨,防其内有热郁而错投温补。
1700774467
1700774468 (七)分利湿热,化浊通淋
1700774469
1700774470
1700774471 膏淋乃湿热久蕴,膀胱不畅,小溲浑浊,腻如膏脂,溺时茎中涩痛,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脉象滑数,两尺尤甚。可用分利湿热,化浊通淋方法,仿萆分清饮意。
1700774472
1700774473
1700774474 荠菜30克 萆12克 石菖蒲10克 生草梢10克 乌药6克 茯苓皮15克 瞿麦6克 海金砂10克 通草12克
1700774475
1700774476 加减法:
1700774477
1700774478 若尿液如膏如乳,可将荠菜加量,或单用荠菜汁100克代茶饮之。
1700774479
1700774480 若湿郁不解,可加风药而胜之,如防风6克、独活6克。
1700774481
1700774482 若三焦不利,肺失宣化,可加苏叶3克、杏仁10克,以开肺气而利三焦。
1700774483
1700774484 若属湿滞不化,舌苔黄腻者,加焦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焦槟榔6克。
1700774485
1700774486 若大便干,舌苔老黄者,酌情加大黄1~2克(后下)。
1700774487
1700774488 (八)益肾气,化湿邪,以通水道
1700774489
[ 上一页 ]  [ :1.700774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