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52e+09
1700774520 泽兰叶15克(后下) 苏、藿梗各10克 柴胡6克 黄芩10克 防风6克 苍术6克 黄柏6克 杏仁10克
1700774521
1700774522 加减法:
1700774523
1700774524 若湿热较重,下肢浮肿,小溲时遗而不畅,周身酸沉,舌苔黄腻,可于方中加防己6克、茯苓皮15克。
1700774525
1700774526 若热重,大便干结,脉象弦实者,可加川楝子10克、龙胆草1~2克。
1700774527
1700774528 若经络不和,周身作痛,可于方中加秦艽10克、羌活6克、独活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5克。
1700774529
1700774530 (二)清泄肝火,定眩止遗,治在厥阴
1700774531
1700774532 肝热化火,晕眩耳鸣,心烦口苦,大便干结,溲赤而臭,时而遗溺,舌绛干裂,六脉弦实有力。当用清泄肝火方法。
1700774533
1700774534 龙胆草4克 炒山栀6克 黄芩10克 柴胡6克 防风6克 杏仁10克 黄柏6克 知母6克 川楝子10克 灯心草0.5克
1700774535
1700774536 加减法:
1700774537
1700774538 若舌绛口干,阴分不足者,可于方中加凉营养阴之品,如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炒地榆10克。
1700774539
1700774540 (三)益中气,温下元,止其遗溺
1700774541
1700774542 老年体弱,脾肾气虚,不能固摄,经常腰痛,四肢逆冷,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禁,脉沉弱迟缓。可用本法,仿桑螵蛸散。
1700774543
1700774544 生黄芪12克 桑螵蛸10克 海螵蛸10克 补骨脂10克 覆盆子10克 麻黄2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1700774545
1700774546 加减法:
1700774547
1700774548 若属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者,加附子6克(先煎)、肉桂子6克、炒川椒3克、胡芦巴6克、对蚕蛾6克。
1700774549
1700774550 若督脉不足,腰脊冷痛,小便失禁者,加鹿茸粉1~2克(冲)、胎盘粉3克(冲)、人参粉2克(冲)。
1700774551
1700774552 浊病(一法)
1700774553
1700774554 浊病,是指尿道流出白色浑浊黏液,没有痛苦感的疾病。符合现代医学的前列腺炎症。一般分为两种:混有血液者为赤浊;不混血液者为白浊。导致浊病的原因,主要是湿热下注,其与肾阴不足,膀胱气化功能不畅,及过嗜肥甘,食滞不化等,均有一定关系。此外,体力活动过少,气血壅滞不行,亦是湿热郁滞不化的原因之一。
1700774555
1700774556 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以止其浊
1700774557
1700774558 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以止其浊,是治浊病的主要方法,但又必须结合病情及体质,灵活化裁。对于老年体弱气虚之人,常需清化湿热与补益中气相结合。年青阴虚且热者,又当清化湿热与育阴并用。同时,一定要适当控制饮食,禁食辛辣油腥及糖类食品,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1700774559
1700774560 柴胡6克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黄柏6克 苍术3克 焦三仙各10克 茯苓30克 鸡内金10克
1700774561
1700774562 加减法:
1700774563
1700774564 若属老年气分不足者,可于方中酌加益气补中药物,如黄芪10克、太子参6克,但须注意量不宜多,防其助火增热。
1700774565
1700774566 若湿热下注,又兼阴虚心烦者,方中去苍术及茯苓,加白芍10克、玉竹10克。
1700774567
1700774568 若尿浊而混有血液者,方中加凉血之品,如小蓟10克、白茅根30克、赤芍10克。
1700774569
[ 上一页 ]  [ :1.700774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