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4470
1700774471
膏淋乃湿热久蕴,膀胱不畅,小溲浑浊,腻如膏脂,溺时茎中涩痛,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脉象滑数,两尺尤甚。可用分利湿热,化浊通淋方法,仿萆分清饮意。
1700774472
1700774473
1700774474
荠菜30克 萆12克 石菖蒲10克 生草梢10克 乌药6克 茯苓皮15克 瞿麦6克 海金砂10克 通草12克
1700774475
1700774476
加减法:
1700774477
1700774478
若尿液如膏如乳,可将荠菜加量,或单用荠菜汁100克代茶饮之。
1700774479
1700774480
若湿郁不解,可加风药而胜之,如防风6克、独活6克。
1700774481
1700774482
若三焦不利,肺失宣化,可加苏叶3克、杏仁10克,以开肺气而利三焦。
1700774483
1700774484
若属湿滞不化,舌苔黄腻者,加焦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焦槟榔6克。
1700774485
1700774486
若大便干,舌苔老黄者,酌情加大黄1~2克(后下)。
1700774487
1700774488
(八)益肾气,化湿邪,以通水道
1700774489
1700774490
肾气不足,湿邪不化,水道不通,小便淋沥艰涩,舌淡苔滑,脉濡而弱。可用益肾气,化湿邪方法,以通其水道。
1700774491
1700774492
菟丝子10克 芡实12克 山药30克 莲子肉10克 枸杞子10克 茯苓皮20克 生龙骨20克(先煎)
1700774493
1700774494
加减法:
1700774495
1700774496
若肾气不足,二便失司,小溲不畅,经常腰痛乏力,四肢不温者,可酌加桂、附以温肾通阳。
1700774497
1700774498
若湿热不净,仍须参用清化湿热之品。
1700774499
1700774500
(九)滋肾水,温命火,以充下元
1700774501
1700774502
劳淋日久,损及先天,下元不足,阴阳两亏,稍有劳累淋病即发者,当以滋肾水温命火为法。
1700774503
1700774504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山药30克 菟丝子10克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杜仲10克 补骨脂10克
1700774505
1700774506
若服药有效时,可令病人服金匮肾气丸之类丸药缓缓调补。根据体质恢复程度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否则气化不行,三焦不利,疗效难以巩固。
1700774507
1700774508
癃闭、五淋之类的疾病,主要是三焦气化失常,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若久治而疗效不甚显著者,当进一步在泌尿科检查,如有结核、肿瘤或早期癌变,宜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合作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700774509
1700774510
遗溺(三法)
1700774511
1700774512
遗溺,是指小便不受意识控制,自行排出体外而言。其有频数不禁者,多见于老年,肾气不足使然;有睡中自遗者,以幼儿为常见;若发于青壮年,则病多复杂,当仔细推敲。
1700774513
1700774514
一般对遗溺多责之为虚,称之为肾气不足,固涩无权。当然,遗溺属虚者不少,但是属热属实,或湿热下注,影响厥阴,或迫及下元而致遗溺者,亦常有之。在发热病中,也常伴有遗溺,一定分辨清楚,辨证施治,不可一概以虚论之。
1700774515
1700774516
(一)清泄胆火,芳化湿邪,以止遗溺
1700774517
1700774518
湿热下迫,厥阴受扰,宗筋失和,遗溺时作,大便溏,周身酸楚,心烦口干,苔白腻,脉象濡滑略数。用苦泄芳化方法。
1700774519
[
上一页 ]
[ :1.700774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