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825e+09
1700774825 本病如服药有效,可改用丸剂,每早、晚服,效果比较持久。同时必须增加体力锻炼,配合治疗,否则单凭药力,效不明显。
1700774826
1700774827 (六)活血理气,通络缓痛
1700774828
1700774829 行动不慎,腰际闪挫,或因外伤,瘀血阻络,腰痛如刺,日轻夜重,动则痛甚,不能俯仰转侧,甚则呼吸亦牵引疼痛,大便色黑或秘结。当用活血理气方法。
1700774830
1700774831 当归尾6克 桃仁10克 生地黄15克 川芎12克 土鳖虫3克 赤芍10克 旋覆花10克(包) 醋炒大黄1克
1700774832
1700774833 外用七厘散酒调敷于患处。
1700774834
1700774835 加减法:
1700774836
1700774837 若病久体弱,在活血的基础上加益气补中之品,但不可多用。
1700774838
1700774839 为方便起见,一般可用丸药,如跌打丸、第一灵丹等。
1700774840
1700774841 虚劳(八法)
1700774842
1700774843 虚劳,是阴阳气血极度亏损的证候。古代文献中有五劳、七伤、六极等说法。究其成因,不外禀赋不足与劳伤过度两类。前者为先天禀赋不充,后者实属积劳成疾,多见于各种长期慢性疾病中。兹分气、血、阴、阳,论其治法于后。
1700774844
1700774845 (一)益其气以补其中,固中阳兼以止汗
1700774846
1700774847 久病气虚,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息促,动则作喘,汗出不止,下肢浮肿,舌胖,苔白腻液多,脉象虚濡,甚则沉弱无力。用益气温阳方法以止其汗。
1700774848
1700774849 党参10克 黄芪12克 苍、白术各10克 炙草3克 茯苓12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木香6克 防风3克
1700774850
1700774851 加减法:
1700774852
1700774853 若属中气大虚者,加黄芪至30~60克,人参粉3克(冲)。
1700774854
1700774855 若下肢浮肿,心悸不宁时,可加北五加皮10克、防己10克。
1700774856
1700774857 若有郁热时,观其热之部位,先泄其热,后议补中。
1700774858
1700774859 (二)养血育阴以求其本,填补下元治在肝肾
1700774860
1700774861 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头眩心悸,怔忡梦多,肌肤干涩,月经色淡量少,有时闭经,小溲色黄,大便干结,舌色淡白,有时尖部略红,脉沉细略数。须用养血育阴方法以滋养其本。
1700774862
1700774863 生地黄12克 白芍15克 当归10克 川芎3克 旱莲草12克 女贞子12克 黑大豆12克 黑芝麻12克 首乌藤12克
1700774864
1700774865 加减法:
1700774866
1700774867 若心烦,夜寐不安者,是虚热内扰之象,可加阿胶10克(烊化)、鸡子黄两枚(冲)、北秫米30克(先煎)。
1700774868
1700774869 若血虚而兼气弱,气血两亏者,方中加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1700774870
1700774871 若舌苔厚腻,食滞内停时,当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香稻芽10克。
1700774872
1700774873 (三)益其气兼以扶阳,补命门治在先天
1700774874
[ 上一页 ]  [ :1.7007748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