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4875
气虚日久,阳气大伤,四肢逆冷,大便溏而腹中时痛,头晕懒言,倦怠乏力,阳事不举,胃纳衰少,舌淡苔润,脉沉迟而弱。可用温肾助阳、益火之源方法。
1700774876
1700774877
川桂枝10克 淡附片10克(先煎)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熟地黄15克 云茯苓12克 炙草10克 大枣7枚 肉桂子2克 山萸肉10克
1700774878
1700774879
加减法:
1700774880
1700774881
若阳虚极甚者,可重用附子30克(先煎),黄芪30~60克。
1700774882
1700774883
若服药有呕吐现象者,应考虑是否有虚热内扰,当细审脉、舌,以酌情修改治疗方案。
1700774884
1700774885
(四)滋补肾阴平其亢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700774886
1700774887
阴虚则阳亢,亢则化火,两颧潮红,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咳嗽咽干,音声嘶哑,大便干结,遗精失血,舌质红而中剥破碎,脉象细弦小数。用壮水制火方法。
1700774888
1700774889
银柴胡10克(鳖血拌炒) 香青蒿10克 地骨皮12克 杭白芍12克 生地黄12克 龟板15克(先煎) 知母10克 沙参15克 天、麦冬各10克 山药30克 五味子6克
1700774890
1700774891
加减法:
1700774892
1700774893
若中脘满闷,食欲不振者,可于滋补药物中佐入砂仁3克,以鼓舞胃气,助药物之运化。
1700774894
1700774895
若亢热过重时,也不可纯赖甘寒滋液,当配苦寒之品直折其热。
1700774896
1700774897
若阴损及阳,阴阳两亏者,可酌情加些甘温益气药物,但不可多用,防其增热。
1700774898
1700774899
(五)甘寒滋液以退潮热,扶羸育阴填补下元
1700774900
1700774901
阴亏日久,身体低热,或手足烦热,薄暮潮热,迁延不解,舌瘦质红,脉象细数。用滋阴清透法以退潮热。
1700774902
1700774903
银柴胡10克 白芍12克 青蒿6克 地骨皮12克 百合12克 女贞子12克 麦门冬12克 龟板10克(先煎) 沙参12克
1700774904
1700774905
加减法:
1700774906
1700774907
若阴血虚而肝经郁热者,当于方中配入丹栀逍遥散,以养血调肝。
1700774908
1700774909
若兼湿郁时,可先治湿郁,俟湿郁解后,再用本法。
1700774910
1700774911
(六)苦寒泄火坚阴止汗,甘以调中治在后天
1700774912
1700774913
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梦多,寐中盗汗,脉数舌红。可用苦泄坚阴止汗法,当归六黄汤化裁。
1700774914
1700774915
黄芩10克 黄柏10克 地黄15克 黄芪20克 黄连3克 浮小麦30克 麻黄根1克
1700774916
1700774917
加减法:
1700774918
1700774919
若兼胃肠滞热者,即以清热化滞为法,俟滞热清则汗自止,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焦槟榔10克。
1700774920
1700774921
(七)填补下元,以定虚眩
1700774922
1700774923
脑为髓海,肾家主之。肾虚则髓空,头目眩晕,两耳不聪,脉象沉细且弱,两尺无力者。用填补下元方法。
1700774924
[
上一页 ]
[ :1.7007748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