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4837
若病久体弱,在活血的基础上加益气补中之品,但不可多用。
1700774838
1700774839
为方便起见,一般可用丸药,如跌打丸、第一灵丹等。
1700774840
1700774841
虚劳(八法)
1700774842
1700774843
虚劳,是阴阳气血极度亏损的证候。古代文献中有五劳、七伤、六极等说法。究其成因,不外禀赋不足与劳伤过度两类。前者为先天禀赋不充,后者实属积劳成疾,多见于各种长期慢性疾病中。兹分气、血、阴、阳,论其治法于后。
1700774844
1700774845
(一)益其气以补其中,固中阳兼以止汗
1700774846
1700774847
久病气虚,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息促,动则作喘,汗出不止,下肢浮肿,舌胖,苔白腻液多,脉象虚濡,甚则沉弱无力。用益气温阳方法以止其汗。
1700774848
1700774849
党参10克 黄芪12克 苍、白术各10克 炙草3克 茯苓12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木香6克 防风3克
1700774850
1700774851
加减法:
1700774852
1700774853
若属中气大虚者,加黄芪至30~60克,人参粉3克(冲)。
1700774854
1700774855
若下肢浮肿,心悸不宁时,可加北五加皮10克、防己10克。
1700774856
1700774857
若有郁热时,观其热之部位,先泄其热,后议补中。
1700774858
1700774859
(二)养血育阴以求其本,填补下元治在肝肾
1700774860
1700774861
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头眩心悸,怔忡梦多,肌肤干涩,月经色淡量少,有时闭经,小溲色黄,大便干结,舌色淡白,有时尖部略红,脉沉细略数。须用养血育阴方法以滋养其本。
1700774862
1700774863
生地黄12克 白芍15克 当归10克 川芎3克 旱莲草12克 女贞子12克 黑大豆12克 黑芝麻12克 首乌藤12克
1700774864
1700774865
加减法:
1700774866
1700774867
若心烦,夜寐不安者,是虚热内扰之象,可加阿胶10克(烊化)、鸡子黄两枚(冲)、北秫米30克(先煎)。
1700774868
1700774869
若血虚而兼气弱,气血两亏者,方中加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1700774870
1700774871
若舌苔厚腻,食滞内停时,当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香稻芽10克。
1700774872
1700774873
(三)益其气兼以扶阳,补命门治在先天
1700774874
1700774875
气虚日久,阳气大伤,四肢逆冷,大便溏而腹中时痛,头晕懒言,倦怠乏力,阳事不举,胃纳衰少,舌淡苔润,脉沉迟而弱。可用温肾助阳、益火之源方法。
1700774876
1700774877
川桂枝10克 淡附片10克(先煎)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熟地黄15克 云茯苓12克 炙草10克 大枣7枚 肉桂子2克 山萸肉10克
1700774878
1700774879
加减法:
1700774880
1700774881
若阳虚极甚者,可重用附子30克(先煎),黄芪30~60克。
1700774882
1700774883
若服药有呕吐现象者,应考虑是否有虚热内扰,当细审脉、舌,以酌情修改治疗方案。
1700774884
1700774885
(四)滋补肾阴平其亢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700774886
[
上一页 ]
[ :1.7007748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