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4887
阴虚则阳亢,亢则化火,两颧潮红,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潮热盗汗,咳嗽咽干,音声嘶哑,大便干结,遗精失血,舌质红而中剥破碎,脉象细弦小数。用壮水制火方法。
1700774888
1700774889
银柴胡10克(鳖血拌炒) 香青蒿10克 地骨皮12克 杭白芍12克 生地黄12克 龟板15克(先煎) 知母10克 沙参15克 天、麦冬各10克 山药30克 五味子6克
1700774890
1700774891
加减法:
1700774892
1700774893
若中脘满闷,食欲不振者,可于滋补药物中佐入砂仁3克,以鼓舞胃气,助药物之运化。
1700774894
1700774895
若亢热过重时,也不可纯赖甘寒滋液,当配苦寒之品直折其热。
1700774896
1700774897
若阴损及阳,阴阳两亏者,可酌情加些甘温益气药物,但不可多用,防其增热。
1700774898
1700774899
(五)甘寒滋液以退潮热,扶羸育阴填补下元
1700774900
1700774901
阴亏日久,身体低热,或手足烦热,薄暮潮热,迁延不解,舌瘦质红,脉象细数。用滋阴清透法以退潮热。
1700774902
1700774903
银柴胡10克 白芍12克 青蒿6克 地骨皮12克 百合12克 女贞子12克 麦门冬12克 龟板10克(先煎) 沙参12克
1700774904
1700774905
加减法:
1700774906
1700774907
若阴血虚而肝经郁热者,当于方中配入丹栀逍遥散,以养血调肝。
1700774908
1700774909
若兼湿郁时,可先治湿郁,俟湿郁解后,再用本法。
1700774910
1700774911
(六)苦寒泄火坚阴止汗,甘以调中治在后天
1700774912
1700774913
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梦多,寐中盗汗,脉数舌红。可用苦泄坚阴止汗法,当归六黄汤化裁。
1700774914
1700774915
黄芩10克 黄柏10克 地黄15克 黄芪20克 黄连3克 浮小麦30克 麻黄根1克
1700774916
1700774917
加减法:
1700774918
1700774919
若兼胃肠滞热者,即以清热化滞为法,俟滞热清则汗自止,方中加焦三仙各10克、焦槟榔10克。
1700774920
1700774921
(七)填补下元,以定虚眩
1700774922
1700774923
脑为髓海,肾家主之。肾虚则髓空,头目眩晕,两耳不聪,脉象沉细且弱,两尺无力者。用填补下元方法。
1700774924
1700774925
熟地黄15克 芡实15克 杜仲12克 山药30克 枸杞子10克 楮实子12克 胡桃肉10克 生牡蛎20克(先煎) 龟板20克(先煎) 紫河车粉2克(冲)
1700774926
1700774927
加减法:
1700774928
1700774929
填补下元之前,必须先看有无湿邪,若有湿郁,必先祛其湿邪,后再议补;若兼有气郁者,亦要兼解其郁。
1700774930
1700774931
若舌苔黄厚者,是先天亏损累及后天,脾胃运化失权,而夹有积滞,必先化滞,化滞只用焦四仙(即焦三仙加槟榔)之类即可,不可用猛攻的方法,因其体弱下虚,防其正气再伤。并劝其锻炼身体,增加四肢运动,以四肢属脾,为诸阳之末耳。短期内禁食油荤,食量也应适当控制。
1700774932
1700774933
(八)活血化瘀以推陈致新,寓补于攻调肌肤甲错
1700774934
1700774935
久病入络,血络瘀阻,干血内踞,气血失调,周身失养,以致面色黧黑,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甚则如鱼鳞状,舌暗有瘀点,脉象三五不调。用本法治之,仿《金匮要略》大黄虫丸意。
1700774936
[
上一页 ]
[ :1.7007748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