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987e+09
1700774987 若大便干时,加瓜蒌30克、大黄粉1~2克(冲)。
1700774988
1700774989 (二)清胃热,化积滞,凉血止红
1700774990
1700774991 素嗜肥甘,饮酒过度,胃热蕴久,口干鼻衄,脘腹胀满,口臭便结,夜寐不安,溲赤痰多,舌苔黄厚,两脉滑数。必须清胃化滞以凉血止红,仿玉女煎加味。
1700774992
1700774993 生石膏15克(先煎) 牛膝10克 生地黄12克 黄芩12克 大黄3克 麦冬12克 知母6克 焦四仙各10克(即焦三仙加焦槟榔)
1700774994
1700774995 加减法:
1700774996
1700774997 舌苔垢厚质红,脉象弦滑有力,胃热积滞过重者,生石膏用量加大,生大黄可研粉2克冲服,或用紫雪散3克冲服。
1700774998
1700774999 俟滞热已去,可用甘凉和阴之品,以复其阴,热自减矣。一定嘱告患者忌口,甚则禁食2~3天,每天只吃米粥1~2两。
1700775000
1700775001 (三)清肝热,凉血分,求其衄止
1700775002
1700775003 肝热化火,迫于血分,发为鼻衄,心烦梦多,急躁易怒,头目眩晕,口干舌燥,癸事色深有块,舌红溲赤,脉象弦数。治疗必须清肝热,凉血分,以求衄止,参考龙胆泻肝汤方法。
1700775004
1700775005 龙胆草6克 川楝子12克 醋炒大黄3克 栀子6克 黄芩12克 丹皮10克 黛蛤散12克(布包) 白茅根15克
1700775006
1700775007 加减法:
1700775008
1700775009 在早期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凉血止红为法。中期体质强实,可用本法。后期当凉血育阴,兼折肝热。
1700775010
1700775011 若体质较差时,龙胆草、大黄皆应减量。
1700775012
1700775013 若阴分不足者,可加用生地黄、知母、元参之类以滋水而制火。
1700775014
1700775015 齿衄(以齿缝渗血为主)
1700775016
1700775017 (四)清胃火而降其热,凉营血且止齿衄
1700775018
1700775019 胃火上升,血随火动,发为齿衄,龈肿且痛,衄血鲜红,口干味臭,溲黄便结,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弦滑数。可用本法,仿玉女煎意。
1700775020
1700775021 生石膏12克(先煎) 知母6克 生地12克 竹茹6克 麦冬10克 牛膝6克 茜草10克 黄芩10克 醋大黄6克
1700775022
1700775023 加减法:
1700775024
1700775025 若舌苔黄厚干裂,质红起刺,纯属胃热实火上蒸,必须通腑泻火,如大便秘结者,当加用元明粉6克(冲)、枳实6克、槟榔6克,以通导为主。
1700775026
1700775027 若是胃阴虚或肾阴不足者,当考虑滋阴折热,用药重在滋阴,方中减大黄,加元参10克、玉竹10克、沙参30克。
1700775028
1700775029 (五)滋肾水以制虚火,凉血分止其齿衄
1700775030
1700775031 齿为骨之余,肾家主之。肾阴不足,虚火上浮,齿龈红,牙微痛,时衄血,心烦口干不寐,舌绛,脉细小数。用滋肾凉血方法以制其虚火。
1700775032
1700775033 细生地12克 元参12克 知母6克 阿胶10克(烊化兑入) 茜草10克 黄芩12克 白头翁12克 白芍20克
1700775034
1700775035 加减法:
1700775036
[ 上一页 ]  [ :1.7007749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