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5037e+09
1700775037 若脉数有力,是胃热上扰,可用苦寒之品,暂用1~2剂,先折其胃热,以治其标,再行滋养,从本治疗。
1700775038
1700775039 如肾虚较重者,可加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桑寄生15克。
1700775040
1700775041 便血(三法)
1700775042
1700775043 便血是指大便下血而言。张仲景《金匮要略》里有“远血”、“近血”之分,后世又分“肠风”与“脏毒”。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观察下血颜色及脉、舌等,根据具体情况细致辨其虚实与远近。
1700775044
1700775045 (一)扶脾以统其血,益气而止其红
1700775046
1700775047 脾主统血,若血虚气弱,统摄失职,则面色不华,神疲懒言,食纳减少,心悸气短,舌淡,脉象细弱。若下血较多,淋漓不断,长久不愈,则舌多淡润肥胖。用扶脾阳、益中气方法,宗归脾汤。
1700775048
1700775049 党参10克 当归12克 黄芪12克 荆穗炭10克 茯神10克 炒枣仁12克 苍、白术各10克 龙眼肉30克
1700775050
1700775051 加减法:
1700775052
1700775053 若脉弦滑而数,舌红口干,心烦者,先考虑热灼阴伤,切不可用甘温益气药物。
1700775054
1700775055 若虚热未净,可先治虚热,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俟标热去,再行补正。
1700775056
1700775057 若服药好转,可用丸药缓治,以巩固疗效。
1700775058
1700775059 (二)清其热兼以化湿,凉其血以止便红
1700775060
1700775061 湿热蕴郁已久,下迫大肠,便血鲜红,其势如溅,小溲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濡滑且数。清热兼以化湿,凉血以止便红,仿赤豆当归散意。
1700775062
1700775063 赤小豆10克 全当归10克 炒荆穗10克 炒槐花10克 白头翁12克 炒地榆12克 黄芩12克 防风3克
1700775064
1700775065 清化湿热方法较多,可以用芳香宣化,加苦坚祛热之品,如佩兰、川郁金、马尾连、黄柏、炒山栀等。
1700775066
1700775067 加减法:
1700775068
1700775069 若湿阻上焦,肺气不宣,气促作咳,甚则喘息,也可用苏叶或麻黄、杏仁、苏子等宣肺气之药。也可选用三仁汤加荷叶10克。
1700775070
1700775071 根据具体情况,用风药以去湿郁,通三焦而利小便,全是治湿的方法,可以互为参考。
1700775072
1700775073 (三)凉血分兼活络化痰,育阴血以润燥缓裂
1700775074
1700775075 痔疮肛裂便血,须用润燥养血,活络化瘀之法。
1700775076
1700775077 细生地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5克 赤小豆10克 全当归10克 杏仁10克 郁李仁10克 瓜蒌仁20克 生蒲黄10克 炒地榆12克
1700775078
1700775079 平时常服麻子仁丸,以保持大便软,是防止痔疮出血的关键(禁忌辛辣为要)。
1700775080
1700775081 加减法:
1700775082
1700775083 若纯属血热,舌绛口干,可用凉血止血,养血育阴方法以止其血,如元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白头翁10克、槐米10克、防风3克。
1700775084
1700775085 若脉沉弱,体质略胖,也可以用白术30克、升麻6克,以升阳运脾,使其便通燥缓。
1700775086
[ 上一页 ]  [ :1.7007750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