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090
1700775091
咳血、吐血(六法)
1700775092
1700775093
血液不循脉道而溢于体外称为出血证。血为水谷之精气,运行于经脉之中,环周不息。若妄行于上,则口、鼻、耳、目出血;流注于下,则便溺带血。张景岳指出: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依存。
1700775094
1700775095
离经之血由口而出统称吐血。其血从肺而出者为咳血;从胃而出者为吐血;若来自咽喉者,多为咯血。
1700775096
1700775097
(一)辛凉疏化,苦泄折热,以止咳血
1700775098
1700775099
外感风热,或肺有燥热,喉痒咳嗽带血,口干鼻燥,头痛发热,脉象浮数。可用辛凉苦泄以止咳血。
1700775100
1700775101
桑叶12克 沙参12克 杏仁10克 栀皮6克 白茅根15克 生地黄12克 黄芩12克 豆豉12克
1700775102
1700775103
加减法:
1700775104
1700775105
若头痛恶寒,口渴心烦,可加薄荷3克,以助其辛凉疏散表邪而除风热。
1700775106
1700775107
若舌苔黄厚质绛,大便干结时,可加瓜蒌仁20克、大黄粉1~3克(冲),以通泄其血分之热。
1700775108
1700775109
(二)平肝泄热,润肺止红
1700775110
1700775111
肝热犯肺,肺失肃降,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头晕,自觉灼热,夜寐梦多,舌红唇焦,脉象弦数。用平肝泄热,润肺方法以止其血。
1700775112
1700775113
生地黄12克 川楝子12克 生侧柏10克 干荷叶10克 黛蛤散12克(布包) 黄芩12克 白茅根15克
1700775114
1700775115
加减法:
1700775116
1700775117
若脉细数,唇焦舌绛,可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以甘寒润燥。甚则加知母10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以清虚热。
1700775118
1700775119
若胃热舌红苔垢黄,大便干结,必先清其胃热,俟热除则咳血自止。
1700775120
1700775121
(三)滋肾阴,润肺燥,退热止红
1700775122
1700775123
肾阴早亏,虚火上炎,灼伤肺络,干咳无痰,日晡潮热,形体瘦弱,夜寐梦多,盗汗颧红,痰中带血,便干溲赤,夜间盗汗,舌红尖绛,脉象弦细。用滋肾阴润肺燥,以退热止红。
1700775124
1700775125
生地黄12克 丹皮10克 山药25克 茯苓15克 川贝3克(研冲) 麦冬12克 沙参12克 款冬花10克 阿胶珠12克
1700775126
1700775127
加减法:
1700775128
1700775129
若脉象弦细而数,当泄肺热为主,方用泻白散,药如地骨皮6克、生桑皮10克、生海石10克等。
1700775130
1700775131
若虚热化火,脉弦滑有力,可先用苦泄之品折其亢热。俟热减,再用甘寒滋阴,如犀角地黄汤之类。
1700775132
1700775133
(四)清胃热,泄心火,以止吐血
1700775134
1700775135
血从呕吐而出为吐血,多是由于酒食过度,胃有积热而致。唇红口干,嘈杂便结,胸脘闷满,血从呕吐而出,甚则盈口,舌苔垢黄且厚,脉象滑数有力。先用清胃热、泄心火方法以止其血,可用泻心汤之类。
1700775136
1700775137
醋大黄6克 黄芩12克 竹茹12克 炒山栀10克 连翘12克 鲜茅根30克 小蓟12克 马尾连10克
1700775138
1700775139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75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