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140
1700775141
若药后吐血势减,仍以犀角地黄汤之类甘寒育阴为主。后期必须活血化瘀,切不可过用寒凉,防其血液涩滞不畅,成为死血瘀块而导致其他慢性疾病。
1700775142
1700775143
(五)泄肝火,清胃热,兼以开郁;调气机,凉血分,止其吐红
1700775144
1700775145
善怒心烦,头晕气急,胸胁苦满,夜寐梦多,每遇恼怒则烦热吐血,口干渴,舌质红,脉弦数。可用本法治之。
1700775146
1700775147
柴胡6克 黄芩12克 川楝子12克 龙胆草6克 白头翁12克 赤、白芍各12克 生地12克 侧柏炭10克 茅、芦根各15克
1700775148
1700775149
加减法:
1700775150
1700775151
若在早期,可用本法。如热郁化火,可加用醋大黄1~2克,以凉血通瘀。
1700775152
1700775153
若脘腹胀满,再加入疏理气机之品,如砂仁1~3克、香附10克、大腹皮10克,但此类药多辛燥,不可量大或多用。
1700775154
1700775155
在临床上见到大口吐血,一般多是支气管扩张症,或肝硬变晚期,或胃溃疡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一定要脉、舌、色、症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切不可一见大口吐血就率用猛剂,如过寒、过涩之药,皆不利于病,甚则遗留后患。
1700775156
1700775157
(六)清疏上焦,凉血止红
1700775158
1700775159
一咯即出,谓之咯血,多来自喉部。咯血时轻时重,有时或略有咳嗽,舌红口干,脉象细数。多属肺阴不足,虚火上炎,一般称为上焦火热,可用清疏之法。
1700775160
1700775161
川贝母6克(研冲) 麦门冬12克 沙参12克 丹皮6克 藕节10克 茅根12克 竹茹12克 仙鹤草10克
1700775162
1700775163
加减法:
1700775164
1700775165
若头痛晕胀,可加桑叶、菊花、苦丁茶、白蒺藜。
1700775166
1700775167
若大便干结,舌红苔垢厚干,可加醋大黄粉1~2克(冲)。
1700775168
1700775169
若脉细数,心烦梦多,加用炒地榆、炒槐米、鬼箭羽等。
1700775170
1700775171
溺血(六法)
1700775172
1700775173
小便出血不痛者为溺血,痛者为血淋。《素问·气厥论篇》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里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这全说明溺血的形成多与热有关,但临床中要分清实热与虚热。凡属暴发的多为实热,脉必数而有力;病势缠绵者,多属劳损,脉必濡数无力。此外,亦有因脾虚气弱失于统摄而溺血者,兹将辨证立法述之于后。
1700775174
1700775175
(一)清心泄火腑,凉血止溺红
1700775176
1700775177
心热下移小肠,症见心烦不得寐,舌咽作痛,舌绛,尖部起刺,口渴饮冷,溺血,甚则尿道刺痛,脉象细数且弦。用清泄火腑,凉血止红方法,如导赤散之类。
1700775178
1700775179
竹叶3克 木通3克 生甘草10克 生地12克 山栀10克 干荷叶10克 血琥珀末1.5克(装胶囊分服)
1700775180
1700775181
加减法:
1700775182
1700775183
若血热过盛时,可加川连粉1克(冲)、黄芩10克、生地黄10克。
1700775184
1700775185
若属于阴分不足,血虚热甚时,加养血和阴之品,如石斛10克、白芍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玉竹10克。
1700775186
1700775187
若口渴喜冷,脉洪大滑数者,用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0克、元参10克、花粉15克。
1700775188
1700775189
(二)疏肝解郁,凉血止红
[
上一页 ]
[ :1.700775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