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360
1700775361
若痰火郁热较重时,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礞石10克、大黄3克。
1700775362
1700775363
(十)活血逐瘀,疏风清热,以缓头痛
1700775364
1700775365
治疗顽固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之类,可用本法,方中重用川芎以活血疏风,并有止痛功能。
1700775366
1700775367
川芎40克 白芷3克 黄芩6克 炒地榆10克
1700775368
1700775369
加减法:
1700775370
1700775371
若血虚肝旺时,可减川芎之量,加当归10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
1700775372
1700775373
若属肝阴不足,肝火偏旺时,可合入丹栀逍遥散,甚则加白头翁10克、炒槐米10克、牛膝6克。
1700775374
1700775375
眩晕(六法)
1700775376
1700775377
眩晕即头晕眼花之意,往往并见于各种疾病之中。《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说:“无虚不作眩”。可见眩晕的原因很多,须辨证论治,仔细推敲。
1700775378
1700775379
(一)芳香醒湿以利三焦,苦甘泄热而定眩晕
1700775380
1700775381
在暑热季节,由于暑热蕴蓄,上蒸清窍,湿阻不化,三焦不利,清阳不升,浊气郁阻不降,头目眩晕,甚则作恶,苔白滑腻,脉象濡滑略数。可用本法治之。
1700775382
1700775383
晚蚕砂12克(布包) 白蒺藜10克 菊花10克 荆穗炭10克 马尾连10克 黄芩12克 佩兰叶12克(后下) 藿香6克(后下) 竹叶3克
1700775384
1700775385
加减法:
1700775386
1700775387
若暑热较重,湿痰中阻时,方中加半夏12克、陈皮6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
1700775388
1700775389
若痰热较重时,加莱菔子10克、冬瓜子20克、黛蛤散10克(布包)、天竺黄10克、生海浮石10~20克。
1700775390
1700775391
若中脘满闷,恶心呕吐时,加瓜蒌皮20克、竹茹10克。或用玉枢丹1.5克(研),用生姜汁3滴加凉白水先服下,过15分钟后,再服汤药,以免再吐。
1700775392
1700775393
凡恶心呕吐时,一定不可令病人服温药,因温药味重,令人恶心,可用凉服方法。如病人畏凉,也可用热饮,但须徐徐服之,亦可防吐。
1700775394
1700775395
若湿热在下焦时,方中加滑石块12克,或木通1.5克。
1700775396
1700775397
(二)清肝热,泄胆火,以定眩晕
1700775398
1700775399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亢则化火,火性上炎,头晕目花,心烦易怒,寒热阵作,胸胁苦满作痛,脉象弦滑且数,按之较有力。用泄肝热,清胆火方法以解除眩晕,仿丹栀逍遥散意。
1700775400
1700775401
柴胡10克 黄芩12克 川楝子12克 白蒺藜12克 晚蚕砂12克 菊花12克 钩藤12克 山栀6克 苦丁茶10克 生石决明20克(先煎)
1700775402
1700775403
加减法:
1700775404
1700775405
若属体质强实,脉来有力,大便不通,舌绛口干,方中加龙胆草3克、大黄粉1.5克(冲)。
1700775406
1700775407
若血虚,脉细而弦,当加赤、白芍各10克、旱莲草10克。
1700775408
1700775409
若胸满闷而两胁刺痛时,加厚朴花3克、香附10克、绿萼梅6克、片姜黄6克。
[
上一页 ]
[ :1.700775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