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387
若暑热较重,湿痰中阻时,方中加半夏12克、陈皮6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
1700775388
1700775389
若痰热较重时,加莱菔子10克、冬瓜子20克、黛蛤散10克(布包)、天竺黄10克、生海浮石10~20克。
1700775390
1700775391
若中脘满闷,恶心呕吐时,加瓜蒌皮20克、竹茹10克。或用玉枢丹1.5克(研),用生姜汁3滴加凉白水先服下,过15分钟后,再服汤药,以免再吐。
1700775392
1700775393
凡恶心呕吐时,一定不可令病人服温药,因温药味重,令人恶心,可用凉服方法。如病人畏凉,也可用热饮,但须徐徐服之,亦可防吐。
1700775394
1700775395
若湿热在下焦时,方中加滑石块12克,或木通1.5克。
1700775396
1700775397
(二)清肝热,泄胆火,以定眩晕
1700775398
1700775399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亢则化火,火性上炎,头晕目花,心烦易怒,寒热阵作,胸胁苦满作痛,脉象弦滑且数,按之较有力。用泄肝热,清胆火方法以解除眩晕,仿丹栀逍遥散意。
1700775400
1700775401
柴胡10克 黄芩12克 川楝子12克 白蒺藜12克 晚蚕砂12克 菊花12克 钩藤12克 山栀6克 苦丁茶10克 生石决明20克(先煎)
1700775402
1700775403
加减法:
1700775404
1700775405
若属体质强实,脉来有力,大便不通,舌绛口干,方中加龙胆草3克、大黄粉1.5克(冲)。
1700775406
1700775407
若血虚,脉细而弦,当加赤、白芍各10克、旱莲草10克。
1700775408
1700775409
若胸满闷而两胁刺痛时,加厚朴花3克、香附10克、绿萼梅6克、片姜黄6克。
1700775410
1700775411
若确属血少失养,当以养血柔筋为治,方中去黄芩、川楝子、苦丁茶,加当归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
1700775412
1700775413
若血虚肝热,脉细弦小数,心烦梦多,急躁不宁,当以本方加白芍20克、阿胶10克(烊化)、丹皮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鸡子黄2枚(搅),如条件许可再加羚羊角粉0.5克(冲),睡前服。
1700775414
1700775415
(三)化痰浊以升清阳,泄肝火求其晕止
1700775416
1700775417
嗜好肥甘,痰浊不化,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前额作胀,心悸头晕,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当用清化痰浊方法,仿半夏天麻白术汤意。
1700775418
1700775419
明天麻10克 胆南星10克 白术6克 半夏曲12克 陈皮10克 川楝子12克 黄芩12克 柴胡6克 龙胆草4克
1700775420
1700775421
加减法:
1700775422
1700775423
若痰热化火,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20克、杏仁10克、大黄粉1克(冲)、黛蛤散10克(布包)。
1700775424
1700775425
若舌苔垢腻根厚,食滞生痰者,可加焦三仙各15克、莱菔子15克、苏子10克、皂角6克、防风6克。
1700775426
1700775427
若血虚之体,肝热素盛,痰浊中阻,方中去白术,加天竺黄10克、黛蛤散12克(布包)、羚羊角粉1克(冲),俟肝热去,再缓养血。
1700775428
1700775429
(四)补肝肾,填髓海,以定虚眩
1700775430
1700775431
肾精亏损,下元不足,脑为髓海,肾家主之,下虚则上实,肾虚则头目眩晕,腰酸膝软,遗精耳鸣,舌光质红,两尺脉无力。用填补下元方法。
1700775432
1700775433
沙苑蒺藜24克 旱莲草12克 女贞子12克 枸杞子12克 熟地黄15克 芡实米12克 茯苓12克 生牡蛎24克(先煎)
1700775434
1700775435
加减法:
1700775436
[
上一页 ]
[ :1.7007753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