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437
若血虚阴伤而有虚热时,当先泄虚热,可用白头翁、丹皮、白薇、芍药等味,然后再用本方治之。
1700775438
1700775439
若热势未清,可于方中加菊花10克、桑叶10克、防风3克以祛风热。
1700775440
1700775441
若阴虚化火,大便不通时,可在方中加杏仁10克、瓜蒌仁20克、元参20克。
1700775442
1700775443
若阴虚热亢,头眩较重时,加珍珠母30克、瓦楞子20克、石决明20克(或草决明15克),以潜镇虚热。
1700775444
1700775445
(五)益气补血,以定虚眩
1700775446
1700775447
素体血虚气弱,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毛发干枯,指甲不荣,心悸失眠,月事色淡量少,唇淡苔润,两脉细弱无力。气血不足,中气大亏,用益气补血方法。
1700775448
1700775449
黄芪12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15克 旱莲草10克 女贞子10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1700775450
1700775451
亦可以服用八珍汤或同类丸药。如胃纳不佳,舌苔根厚者,加鸡内金10克、砂仁1克,或香砂枳术丸配合应用。
1700775452
1700775453
这种类型的眩晕证,必须配合饮食营养,主要的是设法促进吸收能力,可嘱病人每天适当活动,如走路、打拳等体力锻炼。一定注意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700775454
1700775455
若有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损伤体质的某种不良的嗜好,医生应当仔细了解,并设法令其解除。
1700775456
1700775457
(六)益中气,补元阳,以定虚眩
1700775458
1700775459
老年中阳不足,元气又伤,清阳无能上升,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乏力,头目眩晕,舌净苔白,光滑胖嫩,脉虚濡无力。当用益气补元方法。
1700775460
1700775461
炙黄芪3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3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当归10克 芡实15克 山药30克 胡桃肉12克 补骨脂6克
1700775462
1700775463
加减法:
1700775464
1700775465
若脉虚弱且数,舌胖嫩而尖红,此热郁于胆也,当先以苦寒清胆,但药量不可过重,以免苦寒败胃伤气,俟胆热除再行益气。
1700775466
1700775467
若舌苔根厚且腻时,是中虚胃肠消化欠佳,湿邪食滞内阻,用枳术丸或平胃散先疏调胃肠,或补益方中加用消导之品,如:方中加焦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鸡内金10克、炒枳壳6克等。
1700775468
1700775469
中风(脑卒中)(八法)
1700775470
1700775471
1700775472
中风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等症状的疾患。古人认识不一,有认为是外风中人者;而明·张景岳强调其发生非属风邪,创立“非风”论;清·叶天士则认为本证之发病乃属肝阳化风。由张、叶二家之论可以看出,本证乃因内风引起,并不是什么外来之风邪中人。它包括了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1700775473
1700775474
中风的原因,主要是肝肾不足,肝阳过亢,化火生风,故卒倒无知而半身不遂。治疗不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虚之类。总之,是泻有余补不足。在无外邪的情况下,一定慎用辛温升散之品。
1700775475
1700775476
(一)清热泻火,豁痰开窍,以治阳闭
1700775477
1700775478
中风陡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声如曳锯,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腻且干,脉洪数滑动,或沉涩弦实。痰热化火,阳闭重证,急用清热泻火、豁痰开窍方法,如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之类。汤剂如:
1700775479
1700775480
节菖蒲9克 郁金6克 天竺黄12克 钩藤12克 陈胆星12克 蝉衣6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知母9克 黄芩12克 竹沥60克(冲化) 姜汁2~3滴(兑入) 大黄粉1克(分冲)
1700775481
1700775482
局方至宝丹2丸,分2次化服。
1700775483
1700775484
加减法:
1700775485
1700775486
若属痰湿阻遏,气机闭郁,脉沉滑,苔白腻厚,此阴闭之证,不可用上法,改用芳香开窍法:苏合香丸1丸、竹沥30克(冲化)、姜汁3~5滴送服,以开其痰湿郁闭。
[
上一页 ]
[ :1.7007754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