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510
1700775511
若体丰痰湿较重者,方中可加橘红10克、制南星10克。
1700775512
1700775513
若痰湿胶滞者,方中可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皂角6克。
1700775514
1700775515
若素嗜肥甘者,嘱其切忌荤腥,控制食量,加强活动,增加体力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
1700775516
1700775517
(四)育阴平肝,熄风定眩
1700775518
1700775519
肝肾阴亏,肝风上翔,头目眩晕,阵阵烦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且干,脉小滑数。用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法。
1700775520
1700775521
钩藤12克 生地12克 天竺黄12克 白芍12克 川楝子9克 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珍珠母20克(先煎) 黄芩10克
1700775522
1700775523
加减法:
1700775524
1700775525
若阴虚肝热而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6克(冲服)。
1700775526
1700775527
若肝胆热势较重时,可加龙胆草2克,或用凉血育阴之品,如白头翁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炒地榆10克。
1700775528
1700775529
若病势稍缓,可用归芍地黄丸常服调理,以善其后。
1700775530
1700775531
(五)清肝降火,泻其实热
1700775532
1700775533
肝阳独亢,亢则化火,火热上炎,陡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燥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溲赤且少,舌红绛,苔黄燥,脉象弦数而大,按之有力。用清肝降火,泻其有余之热,仿龙胆泻肝汤意。
1700775534
1700775535
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黄芩12克 柴胡6克 川楝子12克 钩藤12克 生地12克 夏枯草12克 生石决明20克(先煎) 蝉衣6克
1700775536
1700775537
加减法:
1700775538
1700775539
若体质强实,脉象有力,舌质红,可加紫雪散6克(分冲)。如无紫雪散,可于上方中加瓜蒌30克、元明粉3克(冲)、羚羊角粉2克(冲)。
1700775540
1700775541
本方力量较重,不可久服。并应嘱告病人,忌酒、荤及一切刺激性食物。
1700775542
1700775543
(六)宣窍涤痰,求其能言
1700775544
1700775545
体丰,湿痰素盛,痹阻络脉,中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沉重,言语謇涩,面白痰多,舌苔白腻,脉象滑濡。用宣窍涤痰方法。
1700775546
1700775547
制南星12克 枳实6克 橘红9克 钩藤12克 茯苓15克 半夏曲12克 远志10克 生海石15克 莱菔子6克 冬瓜子30克 菖蒲6克 郁金10克
1700775548
1700775549
加减法:
1700775550
1700775551
若痰湿渐化,必须控制饮食,尤宜少进荤腻及糖类食物,并应增强锻炼,减少体重,练习说话,亦可配合针灸治疗。
1700775552
1700775553
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入活血化瘀通络及消食醒胃药物。
1700775554
1700775555
(七)调气血,化瘀浊,兼疏通经络
1700775556
1700775557
中风后期,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两手时常麻木或颤抖,自觉疲乏无力,舌胖苔白,脉象沉濡。用补气活血方法以通其经络,并宜刻苦锻炼。
1700775558
1700775559
生黄芪40克 当归6克 川芎20克 赤芍12克 桃仁6克 炒地龙15克 丝瓜络10克
[
上一页 ]
[ :1.700775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