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460
1700775461
炙黄芪3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3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当归10克 芡实15克 山药30克 胡桃肉12克 补骨脂6克
1700775462
1700775463
加减法:
1700775464
1700775465
若脉虚弱且数,舌胖嫩而尖红,此热郁于胆也,当先以苦寒清胆,但药量不可过重,以免苦寒败胃伤气,俟胆热除再行益气。
1700775466
1700775467
若舌苔根厚且腻时,是中虚胃肠消化欠佳,湿邪食滞内阻,用枳术丸或平胃散先疏调胃肠,或补益方中加用消导之品,如:方中加焦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鸡内金10克、炒枳壳6克等。
1700775468
1700775469
中风(脑卒中)(八法)
1700775470
1700775471
1700775472
中风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等症状的疾患。古人认识不一,有认为是外风中人者;而明·张景岳强调其发生非属风邪,创立“非风”论;清·叶天士则认为本证之发病乃属肝阳化风。由张、叶二家之论可以看出,本证乃因内风引起,并不是什么外来之风邪中人。它包括了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1700775473
1700775474
中风的原因,主要是肝肾不足,肝阳过亢,化火生风,故卒倒无知而半身不遂。治疗不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虚之类。总之,是泻有余补不足。在无外邪的情况下,一定慎用辛温升散之品。
1700775475
1700775476
(一)清热泻火,豁痰开窍,以治阳闭
1700775477
1700775478
中风陡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声如曳锯,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腻且干,脉洪数滑动,或沉涩弦实。痰热化火,阳闭重证,急用清热泻火、豁痰开窍方法,如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之类。汤剂如:
1700775479
1700775480
节菖蒲9克 郁金6克 天竺黄12克 钩藤12克 陈胆星12克 蝉衣6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知母9克 黄芩12克 竹沥60克(冲化) 姜汁2~3滴(兑入) 大黄粉1克(分冲)
1700775481
1700775482
局方至宝丹2丸,分2次化服。
1700775483
1700775484
加减法:
1700775485
1700775486
若属痰湿阻遏,气机闭郁,脉沉滑,苔白腻厚,此阴闭之证,不可用上法,改用芳香开窍法:苏合香丸1丸、竹沥30克(冲化)、姜汁3~5滴送服,以开其痰湿郁闭。
1700775487
1700775488
若中风牙关紧闭,可先用乌梅擦牙;或用醋擦牙;若热郁过深时,可用冰块擦牙法,俟牙开再服药。
1700775489
1700775490
若牙关紧闭较重时,可用鼻饲,或直肠灌入药物。
1700775491
1700775492
若内停滞热,大便不通,舌苔腻厚,矢气味恶,可用三化汤以疏风泻热通腑,方中以大黄、羌活、厚朴、枳实为主,俟腑气通,病必好转。
1700775493
1700775494
病属痰火为患,治后虽神识已清,饮食亦当慎,以进稀软为宜,切不可给鱼肉荤腥之味,防其助火增重。
1700775495
1700775496
(二)益气回阳,救逆固脱,防其厥变
1700775497
1700775498
中风脱证是最危险的证候。症见目合口开,撒手遗溺,鼻鼾痰鸣,声嘶气促,汗出如油,或大汗淋漓,手足逆冷,舌短面青,苔白腻滑润,两脉沉伏或微细欲绝。急用益气回阳,救逆固脱方法。
1700775499
1700775500
人参粉15克(冲) 生黄芪60克 淡附片15克(先煎) 五味子10克 生龙、牡各60克(先煎) 瓦楞子20克(先煎) 黑锡丹6克(分送)
1700775501
1700775502
(三)疏风祛痰,活血通络
1700775503
1700775504
1700775505
风邪夹痰,走窜经络,阻滞血行,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拘挛,或半身不遂,口眼斜,恶寒身热,舌苔白腻,脉多滑濡,沉取略弦。必当疏风祛痰,活血通络为治。
1700775506
1700775507
秦艽9克 羌、独活各4克 防风6克 半夏10克 菖蒲10克 黄芩12克 赤芍12克 炒地龙10克 当归9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1700775508
1700775509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75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