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5610
1700775611
若火热较重时,可先用苦泄之剂以折其热,但不可多用,一二剂后,亢热已衰,则改用壮水制火之法。
1700775612
1700775613
(三)清肝胆,泄亢热,以止其悸
1700775614
1700775615
肝胆郁热,头晕耳鸣,面赤口干,心烦且悸,胸膈灼热,大便干,小溲赤,舌红苔黄,六脉弦数有力。宜用清肝胆,泄亢热方法,仿凉膈散。
1700775616
1700775617
黄芩10克 连翘10克 竹叶3克 薄荷3克(后下) 大黄3克 芒硝3克 白芍10克
1700775618
1700775619
加减法:
1700775620
1700775621
若肝胆郁热较重时,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结者,用当归龙荟丸;也可于方中加龙胆草3克、知母6克,大便干时加芦荟1克(研、冲)。
1700775622
1700775623
若肝胆郁热而阴伤时,于方中加用木瓜10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以和阴折热。
1700775624
1700775625
(四)温阳以化饮邪,益气而定心悸
1700775626
1700775627
阳虚停饮,水气凌心,心中惕惕而悸动,体肥面白,食少乏力,气短腿肿,甚则肢冷,舌胖白润,脉虚无力。用温阳益气化饮方法。
1700775628
1700775629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白术30克 炙甘草10克 桂心3克(研、冲)
1700775630
1700775631
加减法:
1700775632
1700775633
若中气不足较甚者,可于方中加人参粉3克、黄芪20克,以益气助阳。
1700775634
1700775635
若命火衰微者,方中必加附子3~10克(先煎)、干姜3~10克、炒川椒3克。
1700775636
1700775637
(五)温胆和胃,镇惊安神
1700775638
1700775639
惊恐之后,心悸烦乱,坐卧不宁,饮食无味,寐中多梦,脉象弦滑。用温胆和胃,镇惊安神方法。
1700775640
1700775641
枳实6克 竹茹10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黄芩10克 茯苓12克 青黛末1.5克(冲) 珍珠母20克(先煎)
1700775642
1700775643
加减法:
1700775644
1700775645
若属热郁较重时,可加黄连3克(研、冲),或马尾连10克。
1700775646
1700775647
若患者心气不足,体质又弱时,可加远志10克、炒枣仁6克、太子参3~6克,但须注意,温补之药不宜多用。
1700775648
1700775649
不寐(七法)
1700775650
1700775651
不寐即“失眠症”。其表现不一,有彻夜不能入眠者;有半夜易醒者;有睡不安静者。其病因有从内伤不足而引起的,亦有因外感六淫而成的。
1700775652
1700775653
(一)养血益气,补益心脾
1700775654
1700775655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亏损,血不舍神,心神浮动,经常失眠,过劳则更甚,面色萎黄,体倦神疲,饮食无味,健忘心悸,脉象细弱。可用补益心脾方法,如归脾汤。
1700775656
1700775657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黄芪12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远志10克 炙甘草10克 合欢皮12克
1700775658
1700775659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75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