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6025e+09
1700776025
1700776026 (五)清肝经风热,除内郁痰火,熄风定搐止痫
1700776027
1700776028 痫证亦称癫痫,俗称“羊痫风”,本病发无定时,发则神志丧失,面色苍白,四肢抽搐,两目上吊,颈项强直,牙关紧闭,口流涎沫,发出六畜之声,苏醒后短时间头晕头痛,一日数发,数日一发,数月一发,数年一发者皆有之。休止期精神正常。原发性癫痫,多在青少年,有家族史;继发性癫痫,除脑病、中毒之外,多属于风热痰火一类的原因,可用清风热,除痰火,熄风定搐方法。
1700776029
1700776030 钩藤12克 天竺黄12克 胆南星12克 全蝎2克(研冲) 蜈蚣1条 竹沥30克(冲) 珍珠母30克(先煎)
1700776031
1700776032 加减法:
1700776033
1700776034 若舌苔老黄糙厚,大便干结者,必先通导肠胃,再清肝热,可用苦寒通腑,或间用消导之品。
1700776035
1700776036 若久病体弱时,当考虑以养血柔肝,调和胃肠为法,不可用攻泄药物再伤其正。
1700776037
1700776038 癫、狂、痫一类疾病,必要时应当请神经科医生多方面检查。中医治疗,一定要细致辨证,并设法改变不良的环境与习惯,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1700776039
1700776040 厥证(五法)
1700776041
1700776042 厥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是指一过性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苏醒,醒后无其他后遗症。肢厥,是指四肢厥冷。因为昏厥与肢厥在某些疾病中往往同时出现,故可以统称为厥证。在临床上,可分为气厥、痰厥、食厥、寒厥及热厥等类型辨证施治。
1700776043
1700776044 (一)宣郁泄热,以解其厥
1700776045
1700776046 素体强实,由于暴怒之后,气机一时逆乱,突然昏倒,口噤握拳,呼吸气粗,面色暗浊,口唇青紫,四肢逆冷,小溲赤热,舌红苔黄,脉象沉涩带有弦象。先用乌梅擦牙,并急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再用冷开水调送苏合香丸半粒,以开其闭。如无苏合香丸,用下方亦可。
1700776047
1700776048 柴胡6克 芍药15克 枳实6克 甘草6克 菖蒲6克 牛黄清心丸2丸(分2次服)
1700776049
1700776050 加减法:
1700776051
1700776052 若脉象弦实,舌苔黄厚,大便秘结时,可先用承气汤急下通腑。
1700776053
1700776054 (二)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1700776055
1700776056 上证缓解之后,仍胸膈满闷,脉象沉涩。当继用舒展气机之品,以解肝郁。
1700776057
1700776058 苏子、梗各6克 旋覆花10克(包) 杏仁10克 郁金6克 生香附10克 青、陈皮各6克 白檀香3克 紫降香3克 川楝子10克
1700776059
1700776060 加减法:
1700776061
1700776062 如热郁于内,脉象弦数,口干渴饮者,加生石膏10克(先煎)、花粉10克、瓜蒌30克。
1700776063
1700776064 若体弱气虚者,檀香、降香、香附等散气之品皆应少用或不用,以代代花6克、绿萼梅6克代之。
1700776065
1700776066 (三)调气机,养气血,标本兼顾
1700776067
1700776068 体质薄弱,气血早衰,恼怒之后,气机不畅,一时昏厥不醒,口噤气促,面色青白,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象沉伏。先用指压人中、合谷,继用温水调服苏合香丸1/4丸,或玉枢丹0.3克。虚人不可专用散气之品,半小时后再服人参粉3克以扶其正,再予八珍汤合逍遥散,养气血,调气机以善其后。
1700776069
1700776070 柴胡6克 白芍12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炙草3克 旋覆花10克(包) 炙鳖甲12克(先煎) 生牡蛎15克(先煎)
1700776071
1700776072 加减法:
1700776073
1700776074 若气郁较重时,党参、白术暂不用,仍须先以调肝为主。
[ 上一页 ]  [ :1.7007760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