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6142
1700776143
如服有效,当考虑用丸药缓调。
1700776144
1700776145
附:丸方
1700776146
1700776147
熟地60克 山萸肉20克 茯苓60克 山药60克 丹皮30克 荆穗炭30克 防风30克 龟板胶30克 黄柏20克 赤芍60克 当归60克 苍、白术各20克 芡实30克 桑寄生60克 石楠藤60克 破故纸30克 菟丝子30克 红花10克 茜草30克 炒地榆30克 生地龙60克 蛴螬10克 焦三仙各60克 玉竹20克 半夏30克 陈皮30克 砂仁10克 木香15克
1700776148
1700776149
上药共研细末,用丝瓜络60克、桑枝100克、伸筋草60克、蜣螂10克,煎汤拌匀晾干,再研极细,加上肉桂粉10克拌匀,炼蜜为丸。每丸为6克,每日早、午、晚各服1丸,黄酒3克、白水适量送下。如遇感冒暂停丸药。每早活动,散步1~2小时。
1700776150
1700776151
(四)养气血缓其痿软,祛湿痰兼以活络
1700776152
1700776153
久病气血双亏,筋骨痿软无力,再兼痰湿内阻,行动更为艰难。或病后、产后体质薄弱,血虚经络失养,阴虚相火内炽,血行不畅,久则筋骨痿软,下肢尤甚,脉象涩滞不畅,或沉细且弦,按之无力,略有数象。当考虑丸药缓调。
1700776154
1700776155
早服:十全大补丸9克。
1700776156
1700776157
晚服:知柏地黄丸9克。
1700776158
1700776159
配膏滋药:附方
1700776160
1700776161
1700776162
党参60克 黄芪100克 茯苓60克 白术60克 炙甘草30克 当归60克 白芍60克 川芎60克 熟地60克 苍术20克 苡米60克 知母20克 肉桂20克 防风20克 补骨脂30克 川续断60克 杜仲60克 牛膝20克 萆30克 羌活30克 石楠藤60克 丝瓜络30克 桑枝60克 伸筋草30克 茜草30克 乳香6克 地龙60克 忍冬藤60克 红花10克 苏木20克 马鞭草30克 片姜黄30克 焦麦芽60克 焦神曲60克 鸡内金60克 花槟榔30克 泽泻30克
1700776163
1700776164
上药如法炮制,共入紫铜锅内,用武炭火,浓煎至气味相透,滤净渣滓,再将药汁浓煎,去其水分,浓缩至1000毫升左右,再加肉桂末3克、砂仁粉5克、珍珠粉3克,蜂蜜半斤,冰糖500克收膏,以滴水成珠为度。俟凉,放入玻璃瓶内,低温避光保存,每早服一羹匙,白开水化服。如病情有变化,或有新病等,皆暂停服。
1700776165
1700776166
痹证(六法)
1700776167
1700776168
痹者,闭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痹证是指外邪侵袭,痹阻络脉,而致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肿大、沉重一类的疾患。《内经》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有从筋、骨、脉、肌、皮分为五痹者。这全是从邪气的性质或中人的部位浅深不同而定的。
1700776169
1700776170
(一)祛风散寒以通其络,和络化湿而缓疼痛
1700776171
1700776172
行痹的症状,以肢体疼痛,痛无定处,游走不定,甚则关节肿大为特点,舌多白腻滑润,脉象浮数(或浮紧、沉紧等)。治疗必须以祛风为主,并与散寒、化湿、止痛相结合,仿防风汤意。
1700776173
1700776174
羌独活各4克 桂枝10克 当归10克 防风6克 秦艽6克 葛根10克 桑枝30克 细辛3克
1700776175
1700776176
加减法:
1700776177
1700776178
若体痛较重,肢冷无汗时,加麻黄3克。
1700776179
1700776180
若寒邪较重,舌胖滑润,下肢逆冷时,加附片6克(先煎)、吴萸3克、干姜6克。
1700776181
1700776182
若阳虚气弱时,加黄芪20克、炙草乌3克、党参3克。
1700776183
1700776184
(二)散其寒邪,化其湿郁,疏风拈痛
1700776185
1700776186
痛痹以关节疼痛为主,得热则舒,遇冷则急,皮肤不红,触之不热,溲清长,便溏薄,舌白滑,脉弦紧。用散寒祛湿,疏风拈痛方法。
1700776187
1700776188
麻黄3克 桂枝10克 川、草乌各3克 细辛3克 羌、独活各3克 川芎10克 红花6克
1700776189
1700776190
加减法:
1700776191
[
上一页 ]
[ :1.7007761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