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636e+09
1700776360
1700776361 生葳蕤10克 葱白6克 嫩白薇10克 苦桔梗10克 淡豆豉12克 前胡6克 炙草6克 沙参10克 杏仁10克
1700776362
1700776363 加减法:
1700776364
1700776365 若口干心烦,脉象细数时,加生地黄15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
1700776366
1700776367 若舌绛口干,心烦有汗,脉数而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生地15克、知母6克、花粉12克、茅根15克、芦根15克。
1700776368
1700776369 若舌苔根黄且厚时,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或加炙杷叶15克、保和丸15克(布包)。
1700776370
1700776371 若津伤较重,唇干而裂时,加川石斛20克、西洋参粉3克(冲)。
1700776372
1700776373 气分证治(二十六法)
1700776374
1700776375 (一)清宣肺热,化痰平喘
1700776376
1700776377 温热邪气内壅于肺,身热恶热,汗出口渴,咳喘气急,甚则鼻翼煽动,胸胁满闷,痰白黏稠或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热灼肺津,炼液成痰,痰阻气道,故咳喘且热,必清肺化痰,以止喘咳。
1700776378
1700776379 麻黄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20克(先煎) 生甘草6克 前胡6克 浙贝母10克 苏子10克
1700776380
1700776381 加减法:
1700776382
1700776383 若肺热盛而痰黄黏稠时,加黄芩10克、瓜蒌20克、黛蛤散10克(包)、生海石15克。
1700776384
1700776385 若血压较高,经常头眩者,去麻黄,加苏叶10克、炙杷叶15克。
1700776386
1700776387 若恶寒重而无汗者,麻黄加量。
1700776388
1700776389 若胸胁胀痛,脉弦滑有力时,加甜葶苈3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3克、冬瓜子20克。
1700776390
1700776391 若舌苔黄厚且垢时,加消导之品,如焦三仙各10克、焦槟榔6克、鸡内金10克、皂角3克。
1700776392
1700776393 (二)清肺涤痰,逐瘀排脓,以定喘咳
1700776394
1700776395 风热外袭,痰热内结,热郁于肺,发为肺痈,吐脓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用清肺涤痰、逐瘀排脓法。
1700776396
1700776397 苇茎(粗芦根)40~60克 薏苡米2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10克 苦梗20克 生甘草10克 鱼腥草20克 地丁10克 犀黄丸3克(分服)
1700776398
1700776399 加减法:
1700776400
1700776401 若热重脓成,脉象有力,方中加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败酱草30克、川贝母3克(研冲)。
1700776402
1700776403 若热减而痰血仍多,加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片姜黄6克、杏仁10克、三七粉3克(冲)。
1700776404
1700776405 若脓已排,气血不调,以调养气血为务,方中加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芎3克、茜草6克、苏木3克。
1700776406
1700776407 (三)清肺热兼以润燥,肃喘咳而止痰红
1700776408
1700776409 燥热伤肺,发热头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甚则痰中带血丝,喘息气急,鼻燥咽干,心烦口渴,胸胁疼痛,少气乏力,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象细弦小数。此燥热耗气,肺津亏损之证,宜清肺润燥法。
[ 上一页 ]  [ :1.700776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