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6687e+09
1700776687 (二十四)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以退低热
1700776688
1700776689 气分证后期,高热虽退,但余热未清,低热口干,心烦胸闷,纳谷不香,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细弱略数。证属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胃失和降,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法为宜。
1700776690
1700776691 竹叶3克 生石膏9克(先煎) 半夏10克 麦门冬10克 甘草3克 沙参30克
1700776692
1700776693 加减法:
1700776694
1700776695 若年老体弱,中阳不足,脉象虚濡,舌胖苔白者,加人参粉1~2克(冲)。
1700776696
1700776697 若舌苔黄厚,或根腻厚者,可加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香稻芽10克,以消滞畅中。
1700776698
1700776699 (二十五)滋润肺胃,兼以益气,退其低热
1700776700
1700776701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肺胃阴伤,津液亏乏,低热不退,口燥,咽干,或见干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用滋润肺胃,兼以益气方法,以退其低热。
1700776702
1700776703 北沙参10克 肥玉竹6克 冬桑叶9克 麦门冬10克 生扁豆10克 生苡米10克 生甘草3克 芦、茅根各30克
1700776704
1700776705 加减法:
1700776706
1700776707 若虚热化火,舌绛口干者,可于方中少佐苦泄折热之品,如黄连3克。
1700776708
1700776709 若阴虚脉细数者,可加地骨皮10克、青蒿梗3克、炙鳖甲10克,以清虚热。
1700776710
1700776711 若阴虚化燥,咳而痰红者,加阿胶珠10克、羚羊角粉1克(冲)、干荷叶10克。
1700776712
1700776713 (二十六)益其气兼以育阴,培后天求其纳谷
1700776714
1700776715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气阴两伤,夜寐不安,气短乏力,胃不思纳,脉濡弱而按之细弦。用益气育阴方法,以培植后天,促其胃纳。
1700776716
1700776717 党参6克 天门冬10克 干地黄15克 砂仁1克 北沙参15克
1700776718
1700776719 加减法:
1700776720
1700776721 若阴虚而血不养神,心烦不寐者,加用五味子10克、生牡蛎20克(先煎)。
1700776722
1700776723 若气虚较甚者,可加茯苓15克、炙草10克。
1700776724
1700776725 若气怯阳虚,下肢不温,舌白淡润,脉象沉弱迟缓者,加附片10~20克、桂枝木(或桂心)3克、生黄芪30克。
1700776726
1700776727 营分证治(九法)
1700776728
1700776729 (一)清营透邪,养阴生津,以退夜热
1700776730
1700776731 热邪深入阴分,耗伤血中津液,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狂躁,或见斑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小且数。营热伤阴,津液亏乏,用清营透热、养阴生津方法。
1700776732
1700776733 生地黄15克 元参10克 竹叶卷心2克 麦门冬10克 丹参10克 连翘壳10克 马尾连3克 茅根20克
1700776734
1700776735 叶香岩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他的意思告诉我们:从舌、脉、色、症来看,热邪已入于营分时,切记不可就单纯以清营凉血为法,一定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在清营凉血的同时,配入宣畅气机之品来“透热转气”,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凡由于误治,或有兼证,医生没有查清,延误时日,患者正气渐差,本身没有能力透邪于气分者,一定要细查病情,详询病史,了解治疗经过,找出延误的原因,针对原因治疗。如:服药欠当(过寒、过腻、误泻、误补、误消、误用辛温劫阴之品……)、湿浊中阻、痰热不清、饮食积滞不化、燥屎内结、瘀血内停、郁热久闭……皆能阻遏气机,使营热无通达之路,治疗皆需“透热转气”。
1700776736
[ 上一页 ]  [ :1.7007766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