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6843
1700776844
凉血活血之药,常可选加:鲜茅根(30~60克)、丹皮、侧柏叶、槐花、地榆、鬼箭羽、白头翁、大小蓟、茜草、醋大黄等。见尿血者,常可加血琥珀末3克,装胶囊分服。
1700776845
1700776846
关于童便的运用问题:古人每用于血证,我们临床亦用之凉血止血,确有疗效。一般取半岁至5岁小儿之尿,常以健康男孩为佳,先给饮白糖水200毫升左右,经20~30分钟后尿量即多,可取用。
1700776847
1700776848
(二)凉血逐瘀,以定发狂
1700776849
1700776850
由于热入血分,血热凝结成瘀,蓄于少腹,故身热夜甚,少腹窘急,甚或坚硬胀满拒按。热扰心神,故神志如狂。舌绛而暗,脉沉实或沉涩,全是气血闭塞而血行障碍之象。因其病在血分而不在气分,故小便自利。用凉血逐瘀方法,仿桃仁承气汤。
1700776851
1700776852
桃仁10克 大黄粉1克(冲) 芒硝2克(冲)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片姜黄6克 当归10克 桑枝20克
1700776853
1700776854
逐瘀之法,不可屡用。药后热祛瘀化,病自恢复。若仍神志不清,当改清热凉营方法以善其后。
1700776855
1700776856
(三)清暑邪以退其热,凉血分而止吐衄
1700776857
1700776858
暑热犯肺,血从上溢,身热口渴,咳嗽气促,咯吐痰血,头目不清,甚则咳喘,气急鼻煽,神志昏蒙,或骤然吐衄,面色晦暗,脉虚大近芤或细数。一为暑邪伤气,一为阴分热极,当清暑与凉血并施。
1700776859
1700776860
干地黄20克 生白芍15克 丹皮10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竹叶3克 山栀6克 炙杷叶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川连3克(研冲) 鲜茅、芦根各30克
1700776861
1700776862
加减法:
1700776863
1700776864
若表邪未罢,可加淡豆豉10克。
1700776865
1700776866
若吐血较多时,酌加犀角粉1克(冲)、三七粉2克(冲)。
1700776867
1700776868
(四)清气分而退壮热,凉血分以化其斑
1700776869
1700776870
里热炽盛,气血两燔,壮热口渴,心烦躁扰,甚或昏狂谵妄,血从上溢则吐衄,血溢肌肤则发斑,舌绛,苔黄燥,脉数疾。必须用清气凉血化斑方法。
1700776871
1700776872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元参10克 干地黄30克 赤、白芍各10克 片姜黄6克 僵蚕6克 生地20克 广犀角3克(研细冲)
1700776873
1700776874
加减法:
1700776875
1700776876
若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者,可加紫雪丹1.5克(冲)。
1700776877
1700776878
若热郁血分,斑闭不出,面色发青,夜热较重,神志不清,狂妄谵妄者,可加用菖蒲6克,送服局方至宝丹1丸。
1700776879
1700776880
(五)清肝热以定其搐,开热郁而解昏狂
1700776881
1700776882
壮热神昏,躁扰狂乱,头晕胀痛,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厥逆,舌绛,脉细弦滑数。乃血分热极,引动肝风之象,用凉肝熄风方法。
1700776883
1700776884
鲜生地15克 生白芍15克 川贝粉3克(冲) 嫩钩藤5克(后下) 蝉衣6克 片姜黄6克 连翘10克 竹茹10克 郁金6克 羚羊角粉1克(冲)
1700776885
1700776886
加减法:
1700776887
1700776888
若服药后仍抽搐不止者,加紫雪散1.5克,分两次服。
1700776889
1700776890
若热郁较重,神昏窍阻者,可先服十香返魂丹半丸,以清神志,继用凉肝熄风方法以定其搐。
1700776891
1700776892
(六)泻南补北以制其火,交通心肾求其寐安
[
上一页 ]
[ :1.700776843e+09 ]
[
下一页 ]